邦表的意思、邦表的詳細解釋
邦表的解釋
顯示國家形象的标志。 漢 王充 《論衡·須頌》:“ 漢 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廣之德未光於世也。”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表的解釋 表 (⑤錶) ǎ 外部,外面,外貌:表面。外表。儀表。表象。表層。表皮。 顯示:表示。表态。表征。表達。表露。表演。表情。略表心意。 中醫指用藥物把感受的風寒發散出來:表汗。 分類分項記錄事物的文件:
專業解析
"邦表"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古代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所執的玉制禮器(如玉圭、玉璋等),象征着諸侯的身份、地位和對天子的臣服。該詞蘊含了古代中國禮制與政治秩序的内涵。
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字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 邦:本義指古代諸侯的封國,後泛指國家。在“邦表”中,特指諸侯國。
- 表:本義指穿在外面的衣服,引申為外表、标志、象征物。在“邦表”中,特指象征身份、權力和信用的憑證或信物。
- 邦表:合指諸侯國(邦)的代表性信物或象征物(表)。具體指諸侯在朝觐天子、參與重大典禮時所執的玉器(如圭、璧等)。這些玉器不僅是身份等級的标識(如不同尺寸、形狀對應不同爵位),也是諸侯向天子表示忠誠和履行義務的憑證。
-
曆史背景與功能:
- 源于周代的禮樂制度。天子分封諸侯,諸侯需定期朝觐天子并述職納貢。“邦表”是諸侯在朝觐時必須攜帶的禮器,是履行臣屬義務的象征。
- 具有身份憑證的作用: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諸侯所執的玉器形制、尺寸有嚴格規定,是辨别其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 具有政治象征意義:執“邦表”朝觐,象征着諸侯對天子權威的承認和服從,是維系中央與地方、天子與諸侯之間政治秩序的重要禮儀器物。
- 屬于古代“六瑞”或“五瑞”玉禮器體系的一部分,是禮制文化的物質載體。
-
使用場景:
- 主要用于朝觐天子的場合。
- 在諸侯間會盟、聘問等重大外交禮儀活動中也可能作為身份和信用的象征。
- 是體現“君臣之義”、“尊卑有别”等古代政治倫理的具體物件。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全面、釋義最權威的大型語文工具書之一,對“邦表”一詞有明确的釋義,指出其指代諸侯所執的玉制信物。具體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由于該詞典為紙質出版物或需訂閱數據庫,此處提供來源名稱)。
- 《辭源》: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型辭書,《辭源》對“邦表”的釋義側重于其在古代禮制中的具體功能和象征意義。具體可參考《辭源》相關詞條(來源名稱)。
- 《周禮·春官·大宗伯》及相關注疏:雖然“邦表”一詞可能未直接出現在《周禮》正文中,但其指代的器物(如圭、璧等)及其使用場景(如朝觐)在《周禮》的“大宗伯”、“典瑞”等章節有詳細記載。曆代經學家(如鄭玄、賈公彥)的注疏對這類玉器的名稱、用途級規定有深入闡釋,是理解“邦表”概念的最原始文獻依據。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禮注疏》。
- 《禮記·玉藻》等篇目:《禮記》中也有關于諸侯執玉朝見天子的禮儀記載,可與《周禮》互證。可參考相關版本《禮記》。
- 古代經學、禮學著作:如清代學者孫诒讓的《周禮正義》、黃以周的《禮書通故》等,對包括“邦表”在内的古代禮器制度有系統考證和精詳論述。可參考相關學術著作。
“邦表”是一個承載着深厚曆史文化信息的古語詞,特指古代諸侯在朝觐天子時所執的玉制禮器,是其身份、地位和對中央政權臣服關系的核心象征物。
網絡擴展解釋
“邦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
指顯示國家形象的标志,由“邦”(國家)和“表”(外交使節或外在形象)組合而成,強調國家間外交關系的重要性。
二、構成分析
- 邦:本義為“國家”,如《論衡》中“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即指國家形象。
- 表:原指外交使節或外在标志,引申為對外展示的形象。
三、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王充《論衡·須頌》:“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說明該詞用于描述國家形象的彰顯。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指代國家的外交象征或文化标志,如外交禮儀、國家慶典等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邦”的詳細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奧大表演藝術丙科不良不期而同插帶婆刬滅禅要赤人淬濿打磨磨大味調拳惰力旛竿梵襟府舍果匳閧端洪喬捎書家長制結縛譏防驚聒荊蠻敬信近新迥然不羣覺化空冥口傳朗悟牢騷累次媒婆眉閑逆濞攀扶盆草遣興惬志慶削秦姬曲跂塗容賢折充盛溢侍丁死力遡回宿柔铤探赤丸桐圭翫閱無耳烏柹武童無下箸處下國想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