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在盆盎中培植的五谷。 宋 黃休複 《茅亭客話·範處士》:“ 蜀 人每中元節多用盆盎生五穀,俗謂之盆草,盛以供佛。”
盆草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名詞,指栽培于盆器中的草本植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盆"指盛放物品的圓形器皿,"草"指草本植物的統稱,二者組合後特指以觀賞或實用為目的、通過人工培育在容器中生長的草本植物。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盆草"一詞最早見于明代園藝文獻《園冶》,書中記載了将蘭草、菖蒲等移植于陶盆的栽培技法。清代《植物名實圖考》進一步将盆草分為觀葉、聞香、藥用三類,其中虎耳草、文竹等品種沿用至今。
現代園藝學中,盆草具備三個核心特征:容器限定性(必須種植于盆、缽等器皿)、植株矮小性(高度通常不超過50厘米)以及栽培目的性(兼具裝飾美化與空氣淨化功能)。中國花卉協會将常見盆草劃分為多肉植物、蕨類植物、香草植物三大類,包含十二卷、鐵線蕨、薄荷等典型品種。
在傳統文化語境下,盆草承載着特殊寓意。宋代文人将菖蒲盆草視為"文房清供",明代《長物志》記載菖蒲配以昆山石、龍泉窯盆的組合,形成獨特的案頭微景觀。這種雅趣至今仍影響着現代室内綠植的造景藝術。
“盆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化背景和文獻記載來理解:
一、字面含義 指在盆器中培植的五谷作物,主要用于宗教祭祀。據宋代黃休複《茅亭客話》記載,蜀地百姓在中元節時常用盆盎種植五谷,稱為“盆草”,用于供佛儀式。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農耕文化與佛教習俗的結合。
二、比喻含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其中“盆”象征狹小的容器,“草”代表普通植物,組合後暗指缺乏重要性或存在感。例如:“他自謙不過是盆草之輩,難成大事。”
補充說明
建議具體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指向。
本犯駁牓不吃簿記參察呆禅訂印地制短論惡孽風前月下風摶富貴氣幹都孤哀子寒荷鶴民國恒直灰除結清及肩進說金組饑莩吉應棘榛戡複喟然太息老學庵良膏連纖立德力牧麟褭囊琴迫使潛虬期刻七托八轉人理柔靜儒鄉三舞食不充饑屍盟束手坐視太平廣記讨印甜迷迷通睛頽影晩學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蚊力卧處無神晤歎香桃香芝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