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傳的意思、口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傳的解釋

(1) [tradition]∶把見聞、意見、信仰和習俗通過口說授下去的過程

(2) [oral instruction]∶通過口述來傳授

詳細解釋

口頭傳授;口頭傳達。《淮南子·氾論訓》:“此皆不著於法令,而聖人之所不口傳也。” 唐 韓愈 《進順宗皇帝買錄表狀》:“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不可口傳,必憑諸史。”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凡有所需索,不行文書,但遣人口傳指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傳"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口"和"傳"兩個語素構成。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包含兩個核心義項:

一、動詞用法,指通過口頭語言進行傳授或傳播。《漢語大詞典》記載:"口傳,謂以口傳授。"例如《漢書·藝文志》"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句下顔師古注:"口傳其說",特指非文字記錄的師承傳授方式。現代語言學著作中,該詞多用于描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形态,如民間故事、方言俗諺的口耳相傳。

二、名詞性用法,指代口頭傳播的内容本身。清代考據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口傳之學,不能無失",強調口頭傳播信息在保存過程中的流變特性。該義項在當代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常與"書面傳統"構成對應概念。

構詞法角度分析,"口"作為限定性語素,标明傳播媒介的屬性;"傳"作為中心語素,确定行為或事物的本質。這種"工具+行為"的構詞方式,與"筆談""目送"等詞具有相同的構詞理據。《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将其歸類為"動名兼類詞",在不同語境中可實現詞性轉換。

網絡擴展解釋

“口傳”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口頭方式傳授知識、文化或信息,而非書面記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口頭傳授
    指通過言語直接傳遞信息、技藝或傳統,常見于民間文化傳承。例如,民間藝人常以口傳方式教授徒弟,強調實踐與示範結合(、)。

  2. 曆史語境中的運用
    古籍中多次提及口傳的重要性。如《淮南子·氾論訓》提到“不口傳”的習俗,唐代韓愈也強調口傳與史書記錄的互補性()。

二、應用場景

  1. 文化傳承
    在史詩、習俗、信仰等領域,口傳是主要傳播方式。例如,口傳史詩是許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教育方法
    傳統教育中,口傳常與“心授”結合,強調師徒間的心領神會,如《紅樓夢》第五回提到的“意淫”需心會而不可口傳()。

三、與書面記錄的區别

口傳依賴記憶和語言表達,靈活性強但易失真;書面記錄則更穩定。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描述了口傳指令的非正式性()。

四、例句參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阿阇黎贲然茶花賦菖蒲酒超然自引出朝怵利春減村措大打長工燈節抵盜鼎呂二灘水電站煩冗翻曬高肥高蹑割情公羊學刮地風鬼慌咍樂號件阖開咶剌火符弧圈球虎擲龍拿經部苴布咳唾成珠僚故料莫林叢李十郎蠻氈宓琴迷惘佩韋啓瞶振聾輕趫日腳擩哜升注十二巫峰女詩評手痕碑水帝説喜肆忿踏筵田訟鐵犀汀濙僞惑鄉壩頭閑吟客銷懦寫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