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傳的意思、口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傳的解釋

(1) [tradition]∶把見聞、意見、信仰和習俗通過口說授下去的過程

(2) [oral instruction]∶通過口述來傳授

詳細解釋

口頭傳授;口頭傳達。《淮南子·氾論訓》:“此皆不著於法令,而聖人之所不口傳也。” 唐 韓愈 《進順宗皇帝買錄表狀》:“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不可口傳,必憑諸史。”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凡有所需索,不行文書,但遣人口傳指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口傳”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口頭方式傳授知識、文化或信息,而非書面記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口頭傳授
    指通過言語直接傳遞信息、技藝或傳統,常見于民間文化傳承。例如,民間藝人常以口傳方式教授徒弟,強調實踐與示範結合(、)。

  2. 曆史語境中的運用
    古籍中多次提及口傳的重要性。如《淮南子·氾論訓》提到“不口傳”的習俗,唐代韓愈也強調口傳與史書記錄的互補性()。

二、應用場景

  1. 文化傳承
    在史詩、習俗、信仰等領域,口傳是主要傳播方式。例如,口傳史詩是許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教育方法
    傳統教育中,口傳常與“心授”結合,強調師徒間的心領神會,如《紅樓夢》第五回提到的“意淫”需心會而不可口傳()。

三、與書面記錄的區别

口傳依賴記憶和語言表達,靈活性強但易失真;書面記錄則更穩定。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描述了口傳指令的非正式性()。

四、例句參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傳

口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傳遞口頭信息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口傳的第一個字是“口”,它是由“口”部首組成的,表示與口有關的意義;第二個字是“傳”,它是由“扌”(手)和“專”(專心)兩個部首組成的。口傳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口傳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用來描述通過口頭傳遞信息的行為。口傳是古代沒有文字記錄的時候,人們傳遞知識、經驗、故事等的重要方式。

繁體

《口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口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口傳的古代寫法是「口傳」。

例句

1. 這個技藝是由師傅口傳心授,沒有書面資料。

2. 他從祖輩那裡口傳了許多關于家族曆史的故事。

組詞

口試、口述、傳說

近義詞

口授、口述、口口相傳

反義詞

書傳、文字傳播、書面傳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