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牢騷的意思、牢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牢騷的解釋

[complaint; discontent; grievance] 指抑郁不滿的情緒或言語;憂愁哀怨

牢騷太甚防腸斷

詳細解釋

(1).指抑郁不滿的情緒或言語。 明 陸世廉 《西台記》第四出:“憂焦!知己真難報。牢騷!英雄恨未消。”《儒林外史》第八回:“那知這兩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元,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騷不平。” 清 陳田 《明詩紀事辛籤·邝露》:“ 湛若 為人好詼諧大言,汪洋自恣,以寫其牢騷不平之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然而他猶滿肚皮牢騷,認為自己還走了冤枉路。” 浩然 《豔陽天》第九九章:“誰不興發幾句牢騷呢,牢騷不等于事實呀!”

(2).說不滿的話。如:牢騷了半天;等他牢騷完了,也就沒事啦。

(3).憂愁哀怨。《花月痕》第五回:“大抵秋菊春蘭,各極其勝,究竟秋菊牢騷,不及春蘭華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牢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來描述因不滿、煩悶或憂愁而産生的情緒或言語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演變

  1. 字源解析

    • “牢”最初指關養牛馬的圈,象征“固定”或“束縛”;“騷”與刷馬或馬擾動的不安狀态相關。古代禦者在刷馬時常因身世感慨而抒發不滿,逐漸形成“牢騷”一詞的引申義。
  2. 曆史演變

    •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牢且》篇,原指“牢固”,後演變為表達人心不安或不滿的情緒。

二、基本含義

  1. 情緒層面

    • 指因現實困境、不公或煩悶而産生的抑郁、不滿情緒,例如“滿腹牢騷”。
  2. 行為層面

    • 通過語言直接表達抱怨或訴苦,如“發牢騷”“牢騷了半天”。

三、使用場景與近義詞

  1. 典型語境

    • 工作/生活不滿:如對職場壓力、人際關系的不滿(例:“他為工作不如意而牢騷滿腹”)。
    • 文學表達:古典文學中用于刻畫人物内心的不平,如《儒林外史》中“一肚牢騷不平”。
  2. 近義詞對比

    • 抱怨:更側重口頭指責,而“牢騷”既包含情緒也包含語言表達。
    • 怨言:多指具體的負面言論,範圍較“牢騷”更窄。

四、相關建議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查看搜索來源中的權威網頁(如、2、5)。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牢騷

牢騷(láo sāo)是指人們在心中所抱怨、不滿的情感。它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嘴上不停地抱怨自己的處境或其他事情,但又無法做出實際行動來改變,隻能通過言語發洩情緒。

牢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牜(牛)和骨。牜表示與牛有關,骨表示與人體骨骼相關。按照筆畫順序,牢騷的總筆畫數為12個。

牢騷一詞源于《詩經》中的《桑柔》:“牢騷之惡,毒蓼之疾。”在古代,牢騷一詞常用來形容心中的怨氣和不滿。它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逐漸變為人們抱怨和訴說自己的不滿情緒。

在繁體字中,牢騷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别,仍然是「牢騷」。繁體字中的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牢騷的寫法是「牢嵊」。這種寫法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牢騷」。

以下是幾個使用牢騷的例句:

  1. 他整天抱怨工作太累,這完全是一派牢騷。
  2. 每次和他聊天,他總是滿嘴牢騷,根本沒有一點兒積極的想法。

組詞:牢騷滿腹、牢騷滿腦、牢騷滿地、牢騷太多。

近義詞:怨言、抱怨。

反義詞:滿意、寬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