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表的意思、邦表的详细解释
邦表的解释
显示国家形象的标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 汉 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广之德未光於世也。”
词语分解
- 邦的解释 邦 ā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国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表的解释 表 (⑤錶) ǎ 外部,外面,外貌:表面。外表。仪表。表象。表层。表皮。 显示:表示。表态。表征。表达。表露。表演。表情。略表心意。 中医指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表汗。 分类分项记录事物的文件:
专业解析
"邦表"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古代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玉制礼器(如玉圭、玉璋等),象征着诸侯的身份、地位和对天子的臣服。该词蕴含了古代中国礼制与政治秩序的内涵。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字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邦:本义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在“邦表”中,特指诸侯国。
- 表:本义指穿在外面的衣服,引申为外表、标志、象征物。在“邦表”中,特指象征身份、权力和信用的凭证或信物。
- 邦表:合指诸侯国(邦)的代表性信物或象征物(表)。具体指诸侯在朝觐天子、参与重大典礼时所执的玉器(如圭、璧等)。这些玉器不仅是身份等级的标识(如不同尺寸、形状对应不同爵位),也是诸侯向天子表示忠诚和履行义务的凭证。
-
历史背景与功能:
- 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需定期朝觐天子并述职纳贡。“邦表”是诸侯在朝觐时必须携带的礼器,是履行臣属义务的象征。
- 具有身份凭证的作用: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诸侯所执的玉器形制、尺寸有严格规定,是辨别其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 具有政治象征意义:执“邦表”朝觐,象征着诸侯对天子权威的承认和服从,是维系中央与地方、天子与诸侯之间政治秩序的重要礼仪器物。
- 属于古代“六瑞”或“五瑞”玉礼器体系的一部分,是礼制文化的物质载体。
-
使用场景:
- 主要用于朝觐天子的场合。
- 在诸侯间会盟、聘问等重大外交礼仪活动中也可能作为身份和信用的象征。
- 是体现“君臣之义”、“尊卑有别”等古代政治伦理的具体物件。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面、释义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对“邦表”一词有明确的释义,指出其指代诸侯所执的玉制信物。具体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由于该词典为纸质出版物或需订阅数据库,此处提供来源名称)。
- 《辞源》: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型辞书,《辞源》对“邦表”的释义侧重于其在古代礼制中的具体功能和象征意义。具体可参考《辞源》相关词条(来源名称)。
- 《周礼·春官·大宗伯》及相关注疏:虽然“邦表”一词可能未直接出现在《周礼》正文中,但其指代的器物(如圭、璧等)及其使用场景(如朝觐)在《周礼》的“大宗伯”、“典瑞”等章节有详细记载。历代经学家(如郑玄、贾公彦)的注疏对这类玉器的名称、用途级规定有深入阐释,是理解“邦表”概念的最原始文献依据。可参考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礼注疏》。
- 《礼记·玉藻》等篇目:《礼记》中也有关于诸侯执玉朝见天子的礼仪记载,可与《周礼》互证。可参考相关版本《礼记》。
- 古代经学、礼学著作:如清代学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黄以周的《礼书通故》等,对包括“邦表”在内的古代礼器制度有系统考证和精详论述。可参考相关学术著作。
“邦表”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的古语词,特指古代诸侯在朝觐天子时所执的玉制礼器,是其身份、地位和对中央政权臣服关系的核心象征物。
网络扩展解释
“邦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说明:
一、基本释义
指显示国家形象的标志,由“邦”(国家)和“表”(外交使节或外在形象)组合而成,强调国家间外交关系的重要性。
二、构成分析
- 邦:本义为“国家”,如《论衡》中“汉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即指国家形象。
- 表:原指外交使节或外在标志,引申为对外展示的形象。
三、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汉代王充《论衡·须颂》:“汉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说明该词用于描述国家形象的彰显。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指代国家的外交象征或文化标志,如外交礼仪、国家庆典等场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邦”的详细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佳跋焦薄质吧喳簿领书布施材物穿刺淳澹躭迟道程大批量蹎仆丁冬耕田队寡姊鼓鳃邯郸枕韩徐号泣和国痕挞回伏会立昏昃尖叉降袭江涨鯨浪锦官城眷厚倨佝匡赞库丁苦工郎伯立格礼化履行鸟虫书荞丝骑行启祯儒者山工收誉鼠瘻滖灖天籥跳读倜傥通结铜马祠通犀渥盛武林旧事记咸溜溜斜晖卸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