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朗寤 ”。穎悟;敏悟。《晉書·溫羨傳》:“ 羨 少以朗寤見稱, 齊王 攸 辟為掾,遷尚書郎。”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太平廣記》卷二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高元裕》:“何陰隲之顯晦微婉,及期而朗悟如此哉!” 明 李東陽 《明故封承德郎戶部主事許公墓志銘》:“自是資性朗悟,日誦數百言。”
“朗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ǎng wù,其核心含義是天資聰穎、敏慧通達,常用于形容人思維敏捷、領悟力強。以下是詳細解釋:
天資聰敏
多指人天生具有出色的理解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例如《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其“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餘言”, 強調天賦與學習能力的結合。
穎悟、敏悟
側重思維反應的敏捷性。如《顔氏家訓》提到“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 指人能夠迅速領悟道理或解決問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查閱《顔氏家訓》《晉書》等古籍中的用例。
《朗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明亮的領悟”或“明白地理解”。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人們對問題或真理的思考、理解和認識的程度。
《朗悟》的構字部首是“月”(yuè),意為“左肩”;它的筆畫數有14畫,其中包括了“月”(4畫)和“奧”(10畫)兩個部分。
《朗悟》一詞是由漢字組成的,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朗悟」。
在古代,漢字通常以直角的筆畫書寫,與現代的圓潤形狀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月字的寫法更加直線,而奧字則更加簡潔,沒有現代的曲線弧度。
1. 他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思考,朗悟了人生真谛。
2. 學生們通過實踐活動,朗悟了數學實際應用的重要性。
朗誦、朗讀、悟性、領悟、明朗
近義詞:領悟、明了、明白、通曉
反義詞:迷惑、困惑、糊塗、疑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