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董仲舒的意思、董仲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董仲舒的解釋

董仲舒(前179-前104) : 西漢哲學家。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曾建議漢武帝廢除各家之學,獨尊儒術,為漢武帝采納。此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都以儒學為正統。将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提出“天人感應”說,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6*理。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董仲舒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字子華,西漢廣川(今河北省景縣廣川鎮)人,是漢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文化,被譽為“漢代孔子”。

核心思想與貢獻:

  1. “天人感應”與“大一統”理論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與人之間存在相互感應的關系,君主需順應天意施行仁政,否則天會通過災異示警。同時,他主張“大一統”,強調政治統一和思想統一,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依據。

  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他在《舉賢良對策》中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推動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結束了漢初黃老之學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儒家思想此後兩千年的統治地位。

  3. “三綱五常”倫理體系
    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以及“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構建了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基本框架。

生平與著作:

影響與評價:

董仲舒的思想整合了儒家、陰陽家等學說,使儒學適應中央集權需求,對漢代及後世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産生深遠影響,但也因強化封建倫理而受到争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國學百科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董仲舒是一個古代中國的名字,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古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它的拆分部首是“卩”和“舌”,分别代表執和舌頭的意思。它的筆畫有12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秦朝,因為董仲舒曾經在秦朝擔任過重要的官職。 董仲舒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跟簡體字一樣,沒有差異。古代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但董仲舒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以下是一個關于董仲舒的例句:“董仲舒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政治家。” 與董仲舒相關的詞彙有很多,例如:“儒家”、“思想家”、“學者”等等。 與董仲舒相反的意思的詞彙并不常見,因為董仲舒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以很少有反義詞與之相關。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