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茶毗的意思、茶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茶毗的解釋

佛教語。梵語音譯。意為焚燒。指僧人死後将屍體火化。《翻譯名義集·名句文法》:“闍維:或耶旬,正名茶毗,此雲焚燒。”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記》:“唯造《佛頂尊勝陁羅尼經》一幢,寘吾茶毗之所,吾形雖化,吾願常在。” 宋 王禹偁 《黃州齊安興禅院記》:“即以其月十二日用茶毗之法葬 智雨 ,起塔于 長圻村 。” 清 錢謙益 《教讀謝君墳表》:“未生前無有我,身死後我仍無,用釋氏茶毗法,歸潔於無,勿葬薶以累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茶毗(chá pí)是佛教術語,指僧人死亡後以火焚化遺體的儀式,屬梵語“jhāpita”(音譯)的意譯,意為“焚燒”。該詞在漢語中亦寫作“荼毗”,二者為異體字關系,均專用于佛教葬儀語境 。

一、釋義與字源

  1. 核心定義

    指佛教僧人圓寂後進行的火葬儀式,旨在通過焚燒遺體實現“身骨碎裂,歸于塵土”的宗教象征。《佛學大辭典》明确其内涵為“焚化僧人遺體以收舍利”的儀軌 。

  2. 語源演變

    源自梵語jhāpita(燃燒),經佛經漢譯傳入中土。早期譯經多用“荼毗”,後因字形演變與書寫習慣,“茶毗”漸成通用形式,但二者語義完全等同 。

二、儀式内涵與文化意義

  1. 宗教象征

    火葬被視為對“四大皆空”教義的實踐,象征肉體回歸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漢語大詞典》指出,此儀式凸顯佛教“破除我執”的生死觀,區别于世俗葬禮 。

  2. 舍利崇拜

    火化後所得舍利子(遺骨結晶)被視為高僧修行成就的證物,成為信衆供奉對象。唐代《南海寄歸内法傳》載:“茶毗既訖,收揀舍利”,即強調其儀式目的 。

三、文獻佐證

  1. 佛教典籍

    《釋氏要覽》雲:“茶毗,西域送終之禮也”,說明其源于古印度葬俗。宋代《翻譯名義集》進一步辨析:“茶毗,正言阇維,此雲焚燒” 。

  2. 漢語權威辭書

    《漢語大詞典》收錄“茶毗”詞條,釋義為“佛教語。梵語音譯。意為焚燒。指僧人死後将屍體火化”,并标注異體字“荼毗” 。

說明: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詞典鍊接,本文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佛學大辭典》及佛教原典文獻,暫不提供外部鍊接。建議查閱紙質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或《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獲取完整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茶毗”是佛教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文化背景

  1. 起源:源自印度傳統葬法之一,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成為僧人專屬的喪葬形式。
  2. 文獻記載:唐代白居易《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記》中提及茶毗儀式。

三、其他相關

四、注意

部分資料(如、9)誤将“茶毘”解釋為“以茶代酒”,此屬另一詞語的混淆,與佛教術語無關。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半上半下闆築貶身避讒秕蠹兵糧蔔甲才皃草料場臣仆大劫當着矮人,别説短話大義獨當一面對勘佛出世耕翻國使孤松害渴和民黃臉婆黃埔軍校隳頽浄浄精理荊條謹祭金毛鼠積習相沿捐赈開晦狂友枯煎瀝陳馬渤沒十成鳴箫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耐冬奶娘貧吏披謝齊心協力日符日林國水蛆說頌束伍送門狀太史公條處條分節解蛈母通古銅虎符退谷脫贈萬口一談鄉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