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海漕的意思、海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海漕的解釋

海運。古時指從海道運輸糧食。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朱張》:“時方輓漕東南供京師,運河溢淺,不容大舟……二人者,建言海漕事,試之,良便。” 清 錢謙益 《夜泊浒墅關》詩之四:“更長細聽關門柝,燭短麤繙海漕書。”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 元 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於 漢 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海漕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海路運輸糧食等物資的官方運輸體系。該詞由“海”與“漕”組合而成,“漕”本義指通過水道運輸糧食,《說文解字》注“漕,水轉谷也”,後特指國家組織的糧運系統。

從曆史實踐看,海漕興起于元代。據《元史·食貨志》記載,至元十九年(1282年)首開海運漕糧航線,初年運量僅四萬六千石,至天曆二年(1329年)已增至三百五十二萬石,形成“民無挽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的規模效應。其運輸路線北起直沽(今天津),南至長江口,全程分為“上水程”與“下水程”,運用牽星術等航海技術保障航行安全。

相較于内河漕運,海漕具有顯著優勢。明代學者邱濬在《大學衍義補》中分析:“河漕視陸運費省什三,海運視河漕費省什七”,但受季風氣候與海盜侵擾限制,明清時期漸被河漕取代。現代學者研究認為,元代海漕創立的“腳價銀”制度,實為古代物流成本核算的雛形。

該運輸體系對沿海經濟産生深遠影響,催生了上海、太倉等港口城市發展,其“海陸聯運”模式至今仍具研究價值。《中國大運河遺産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将海漕遺迹納入大運河文化帶保護範疇,印證了其曆史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海漕”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ǎi cáo,其核心含義為古代通過海道運輸糧食。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背景:

1.基本詞義

2.曆史背景與應用

3.文獻用例

4.現代相關用法

5.注意區分

“海漕”是古代經濟史中的重要概念,體現了海運在物資運輸中的作用,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保身保重崩弛碧寥賓伏博徒慘雨酸風嵾峨蟲王誕彌得失在人東扭西歪獨見告乞工業用拖拉機洪災後恨胡謅校書郎腳頭霁峰襟義計窮慮極寄宿九衢塵機先隸法羅漢椅子門大夫瞑眠拿粗夾細拿身分蒲盧清零取當曲巧曲瓊柔嘉神行太保涉險食車收吏淑慎四牙子朝上邰妃讨春聽窗土社晩帆枉長白大椀器晩熟危禍梧桐角無懈可擊鄉養顯宦纖影顯重西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