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漕的意思、海漕的詳細解釋
海漕的解釋
海運。古時指從海道運輸糧食。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朱張》:“時方輓漕東南供京師,運河溢淺,不容大舟……二人者,建言海漕事,試之,良便。” 清 錢謙益 《夜泊浒墅關》詩之四:“更長細聽關門柝,燭短麤繙海漕書。”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 元 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於 漢 唐 。”
詞語分解
- 海的解釋 海 ǎ 靠近大陸,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稱:青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辭,稱對方大度包容)。誇下海口。 喻數量多的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海漕”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ǎi cáo,其核心含義為古代通過海道運輸糧食。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背景:
1.基本詞義
- 海運糧食:指古代利用海上航道大規模運輸糧食的活動,主要用于供應京師或重要地區的糧食需求。這種運輸方式在運河受阻或效率不足時尤為重要(,)。
2.曆史背景與應用
- 替代河漕:當運河(如京杭大運河)因淤塞、水位不足等問題無法通行大型船隻時,海漕成為重要的替代方案。例如,明代陶宗儀《辍耕錄》記載,元代朱清、張瑄曾建議通過海漕運輸東南糧食至北方,效果顯著(,)。
- 元代發展:元代疆域遼闊,海漕與河漕并存,成為國家物資調配的重要方式。清人魏源在《拟進呈元史新編序》中評價元代“海漕之富”為國力強盛的體現()。
3.文獻用例
- 明代《辍耕錄》:“時方輓漕東南供京師……建言海漕事,試之,良便。”
- 清代錢謙益《夜泊浒墅關》:“燭短麤繙海漕書”,側面反映海漕事務的文書工作()。
4.現代相關用法
- 部分現代文本中,“海漕”可能作為地名或機構名稱的組成部分(如“上海漕河泾”),但此類用法與古代詞義無直接關聯()。
5.注意區分
- 另有非權威來源将“海漕”解釋為成語,比喻“人才在外地工作”,但此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曆史釋義為準()。
“海漕”是古代經濟史中的重要概念,體現了海運在物資運輸中的作用,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海漕》的意思
海漕(hǎi cáo)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海上運輸船隻、輪船。在古代,人們通過海路進行貿易和交通運輸,海漕是指這些船隻運載貨物或人員的過程。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海漕的拆分部首為“氵”和“舟”,其中“氵”為水部首,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舟”為船的本義。海漕共有12畫。
來源和繁體字
海漕一詞的來源非常早,最早記載于《說文解字》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海漕的寫法為「海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有所變化,所以古時候的海漕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古代的海漕寫法與現代相似。
例句
1. 這艘海漕将在明天早上抵達港口。
2. 我們需要租用一艘海漕來運送貨物。
組詞
海航、海運、航運、海港
近義詞
海運、航運
反義詞
陸路運輸、陸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