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意思、董仲舒的详细解释
董仲舒的解释
董仲舒(前179-前104) : 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建议汉武帝废除各家之学,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都以儒学为正统。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提出“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
6*理。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词语分解
- 董的解释 董 ǒ 监督管理:董统。董督。董正(督察纠正)。董理。董事(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董其成。 正:“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 姓。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仲舒的解释 汉 哲学家、今文经学家 董仲舒 。专治《春秋公羊传》,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之说。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才劣 仲舒 ,无下帷之思;家贫 孟公 ,无置酒之乐。” 南朝 梁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董仲舒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字子华,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人,是汉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被誉为“汉代孔子”。
核心思想与贡献:
-
“天人感应”与“大一统”理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君主需顺应天意施行仁政,否则天会通过灾异示警。同时,他主张“大一统”,强调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推动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结束了汉初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儒家思想此后两千年的统治地位。
-
“三纲五常”伦理体系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构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框架。
生平与著作:
- 早年与仕途:少时钻研《春秋》,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期任江都王、胶西王国相,晚年归乡著书。
- 教育主张:提倡兴办太学,主张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强调“强勉学问”和专注治学(如“三年不窥园”典故)。
- 主要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士不遇赋》等,其中《春秋繁露》系统阐述其哲学思想。
影响与评价:
董仲舒的思想整合了儒家、阴阳家等学说,使儒学适应中央集权需求,对汉代及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但也因强化封建伦理而受到争议。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国学百科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董仲舒是一个古代中国的名字,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古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它的拆分部首是“卩”和“舌”,分别代表执和舌头的意思。它的笔画有12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秦朝,因为董仲舒曾经在秦朝担任过重要的官职。
董仲舒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跟简体字一样,没有差异。古代时候,汉字的写法有些不同,但董仲舒这个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以下是一个关于董仲舒的例句:“董仲舒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与董仲舒相关的词汇有很多,例如:“儒家”、“思想家”、“学者”等等。
与董仲舒相反的意思的词汇并不常见,因为董仲舒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以很少有反义词与之相关。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暴佷表倡擦黑儿蚕母阐着承符吏秤薪而爨齿族楚襄耽搁躭玩冻刺刺冬裘断隔断明遁芝钝浊堕混飘茵哆罗呢罚规高箱鹤山黄面翁讙浃护军营活拨拨脚鱼鸡酒劲气钜伯绝灭空调机落瓠泸州美言祢鹗民秀迷阳末技穆卜偏躬千层底前官亲馈软步善善山相山泽生监市门时上食玉炊桂水饮死忌俗状退败文会汙附五英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