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征的軍隊。《文選·顔延之<還至梁城作>詩》:“眇默軌路長,憔悴征戍勤。昔邁先徂師,今來後歸軍。” 呂向 注:“昔邁,謂前北使時在北伐之前師也。”
“徂師”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拆分并結合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一、單字釋義
徂:《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為“往;到”,如《詩經·大雅·桑柔》中“自西徂東”即此義。《說文解字》載“徂,往也”,強調空間或時間的行進方向。
師:據《辭源》(中華書局)解釋,古義特指“軍隊”,如《左傳·莊公十年》中“齊師伐我”的用法。《漢語大詞典》補充其具有“衆人”“征伐”等延伸義。
二、複合詞解析 “徂師”屬動賓結構,字面指“前往的軍隊”,引申為出征的部隊或行軍過程。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如《詩經·魯頌·閟宮》有“徂徠之松”與軍事意象的關聯性描寫(中華書局《詩經注析》,後世注疏家多将此類語境中的“徂”與軍事行動結合诠釋。
徂師(cú sh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含義
指出征的軍隊,常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行動中的部隊。其中“徂”意為“往、去”,“師”指軍隊,組合後特指行進中的征伐隊伍。
古典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南朝詩人顔延之的《還至梁城作》詩:“昔邁先徂師,今來後歸軍。”此句通過對比出征與歸來的軍隊,展現征戍的艱辛。呂向注釋“昔邁”為北伐前的先頭部隊,進一步佐證其軍事語境。
詞義延伸與特點
作為文言詞彙,“徂師”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戰争史或文學賞析中。其含義單一,無衍生歧義,側重描述軍隊的動态行進狀态。
若需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相關詩詞背景,可結合《文選》等古籍進一步探究。
哀感中年安谷鼇禁白帢半途倍心常馔帶頭搭截題大容大俠蹲小號範成大反證飛鳐隔硋龜闆诂訓嚎哭嗥嘶宏觀剪拂谏輔驕亢金籙盡世裡集散積少成多口糜爛賞留決馬哨面暈民疾紐約颦蛾前仇千年觥勤工儉學砌水拳足曲室三道山舍聲阻室第師事屍忝朔鄙説得起素面彈簧鎖騰騰兀兀通艙土蠶吳梅無翼勿庸蕭曹避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