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信守節義的人
有德行并信守節義的人。 明 方孝孺 《雲敞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魯迅 《花邊文學·倒提》:“然而我們從古典裡,聽熟了仁人義士來解倒懸的胡說了。”
“仁人義士”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具有仁愛之心并為正義事業奮鬥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由“仁人”和“義士”組合而成:
魯迅在《花邊文學·倒提》中曾用此詞諷刺某些脫離現實的理想化言論:“然而我們從古典裡,聽熟了仁人義士,來解倒懸的胡說了。”
“仁人義士”融合了儒家“仁”的道德内核和“義”的行動準則,常用于描述曆史或文學中兼具德行與勇氣的形象。其核心在于内在修養與外在實踐的合一,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仁人義士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有着崇高的含義。以下将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仁人義士》這個詞由四個漢字組成:仁、人、義、士。其中,“仁”字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是“二丨一”;“人”字的拆分部首是“亻”,它的筆畫是“二一”;“義”字的拆分部首是“丨”,它的筆畫是“四”;“士”字的拆分部首是“士”,它的筆畫是“十”。
《仁人義士》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儒家文化。它強調了仁愛、正義和忠誠等美德的重要性,常常用來形容具有高尚道德和品質的人。
《仁人義士》是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中國台灣、香港地區常用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寫法不同的地方。比如,“義”字在古代寫法中以“義”來表達;“士”字在古代寫法中以“士”來表達。
1. 他是一個仁人義士,為了救助貧困地區的人們,不惜一切代價。
2. 那位仁人義士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
仁心、仁愛、仁慈、義舉、義行、義勇、義氣、士人、士氣、士兵
忠誠、善良、正直、仁心、孝順
惡人、劊子手、敗類、心狠手辣、無惡不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