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wave) undulating] 水波蕩漾的樣子
澹澹的湖面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魏· 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
(1).蕩漾貌。 三國 魏 曹操 《步出東門行》:“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吹拂貌。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女郎張窈窕》:“澹澹春風花落時,不堪愁望更相思。”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海澱》:“ 王嘉謨 《西勾橋》詩:‘微風何澹澹?楊柳蔭重圍。’”
(3).恬靜貌。《楚辭·劉向<九歎·愍命>》:“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情澹澹其若淵。” 王逸 注:“澹澹,不動貌也。”
(4).廣漠貌。 唐 杜牧 《登樂遊原》詩:“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金 趙秉文 《大江東去》詞:“澹澹長空今古夢,隻有歸鴻明滅。”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劉白谒元》:“消沉萬古意無窮,盡在長空澹澹鳥飛中。”
(5).顔色淡;不濃。 南唐 李煜 《長相思》詞:“雲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 唐 元稹 《早春尋李校書》詩:“款款春風澹澹雲,柳枝低作翠櫳裙。” 清 納蘭性德 《鹧鸪天》詞:“秋澹澹,月彎彎,無人起向月中看。”
“澹澹”是漢語中形容水波動态的疊音詞,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本義指水波起伏蕩漾的樣态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為“水波微動貌”,如東漢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此用法常見于山水詩詞。北宋歐陽修《采桑子》中“風平波靜碧盤傾”的後續場景,亦可用“澹澹”描繪漣漪輕泛的水面。
二、引申為恬淡安詳的精神狀态 《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通“淡”,表達心境平和之意,如《莊子·逍遙遊》“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這類用法多見于道家典籍,形容超脫物外的精神境界。
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被标注為書面語,現代使用多保留其古典意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方言區存在“澹”與“淡”的混用現象,但在權威辭書中二者釋義有明确區分。
“澹澹”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水波微微蕩漾、起伏的樣子,常見于古典詩詞中描寫自然景象。
經典例句
心神狀态
自然描寫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素問》等古籍,或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現代辭書。
百廢俱舉包囊靶牌駁瑕播憲敞胸露懷讒愬出有入無村潑雕朽滴滴答答法堂風宿水餐攻注官帖蠱疾旱母皇書穢垢混淆視聽降差薦仍蛟龍玉匣節降讦首今不如昔紀述機速房酒翁酒巵括兵犂面流行坎止砻淬埋窆芒針漫着滅泯磨杵作針奶母拼裝錢貨潛深七海齊齊整整權攝山礬水山窩設吊沈香拐蛇添足率舞順勁唐蕃會盟碑銅焊彎路威制吳醥顯命西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