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緘玉冊。古代封禅的儀式之一。《宋史·禮志七》:“﹝封禪﹞按《開寳禮》,則燔燎畢封冊。”
(2).天子封賜王侯之文書。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定命寳,用於封禪;皇帝之寳,答鄰國書;天子之寳,答外夷書;天子行寳,用於封冊。”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冊》:“四曰封冊,封諸侯用之。”
封冊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古代官方文書或憑證
指古代帝王或朝廷用于頒布命令、任命官員、賞賜爵位或土地時所使用的正式文書或符信。這類文書通常書寫或镌刻在竹簡、木牍、金屬或玉器上,加蓋印玺後生效,具有法律效力與權威性。其本質是權力授予或政令發布的載體,常見于分封諸侯、任命重臣等重大政治活動。例如《後漢書》中記載的“封冊之文”即指此類官方文件。
帝王冊封的行為或儀式
特指帝王以正式禮儀授予諸侯、宗室、功臣爵位、封地或名號的行為過程,即“冊封”本身。此義項強調封賜的典禮性質與政治象征意義,是古代宗法制度與等級秩序的重要體現。如《明史·禮志》提及的“封冊親王金冊”,即指在冊封親王儀式中使用的金質冊書。
總結
“封冊”一詞融合了實體文書(冊)與權力授予行為(封)的雙重概念,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命官授爵”的權威性與儀式感。其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常用詞彙。
參考來源
“封冊”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封緘玉冊
指古代封禅儀式中的重要環節,即用玉冊記錄祭祀内容并封存,象征對天地神靈的敬告。這一儀式多見于帝王祭祀活動,如《宋史·禮志七》記載的“燔燎畢封冊”。
天子封賜的文書
特指帝王授予諸侯、王侯或周邊部族首領的正式文書,用以确認其身份、爵位或領土。例如明代徐師曾提到“封冊”用于封賜諸侯,宋代周煇也提到“天子行寶,用于封冊”。
制度化的政治工具
封冊制度是中原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實施的羁縻政策之一,通過頒發文書和爵位,維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例如,高句麗因文化經濟與中原相近,受到的封冊待遇有别于其他部族。
成語化引申
作為成語,“封冊”引申為通過正式程式确認身份或地位的行為,強調權威性和合法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封禅儀式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宋史·禮志》《清波别志》等文獻。
挨擠案土搬舌頭蠶器測候眵淚齒若編貝沖幄詞訟村煙叨陪末座倒豎掉包吊兒郎當低折丢三落四敵應房子梵林藩牆粉綠搆敵怪哉詭禁鲑蠪規陷彙價減戶驕蟲膠棗鯨魚座箕箒之使拘捕空索索哐啷鄰比流從魯禽乃公鵬力譜諜前仆後繼切屑青骢馬情人節屈情紗櫥市鋪勢友稅粟隨波逐流貪媢桃花潭水讨酒錢吳剛五虐相勖現年孝孫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