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得以避免(不利、不幸之事等)。《後漢書·宋弘傳》:“ 赤眉 入 長安 ,遣使徵 弘 ……﹝ 弘 ﹞自投於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獲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二》:“ 項羽 将因會 高祖 ,危 高祖 …… 項伯 終護 高祖 ,以獲免。”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 饒德操 ﹞嘗醉赴 汴水 ,適遇客舟,救之獲免。” 梁啟超 《新民說發端》:“不自攝生,而怨風雪暴暵波濤瘴癘之無情,非直彼不任受,而我亦豈以善怨而獲免耶!”
(2).得到赦免。 宋 歐陽修 《縱囚論》:“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
“獲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得以避免(不利、不幸之事)
指通過某種方式避開災禍或困境。例如《後漢書·宋弘傳》記載,宋弘投水佯死“獲免”赤眉軍的征召。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也提到項伯保護劉邦使其“獲免”項羽的加害。
得到赦免
多指免除刑罰或罪責。如歐陽修《縱囚論》中,囚犯因主動歸返而“獲免”死刑;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有人醉酒落水被救而“獲免”溺亡。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完整釋義,可參考《後漢書》《水經注》等文獻,或查看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獲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獲得免除。通常用于表示某人或某事物成功地避開了一種不好的情況或責任。
《獲免》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免”,分别是字的上部和下部。其中,“缶”(fǒu)表示陶罐的象形,用于指代容器;“免”(miǎn)表示免除的義項。
《獲免》的總筆畫數為14畫,其中“缶”的筆畫數為6畫,“免”的筆畫數為8畫。
《獲免》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是出自《左傳·哀公七年》這篇古籍中。在該篇古籍中,有一句“将欲行,陳告曰:‘其有獲免乎?’”,因此被廣泛引用,并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成語。
《獲免》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穫免」。
在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有些字的形态發生了變化,包括《獲免》這個成語中的字。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種,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鑊免」。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而現代拼音為「hùo miǎn」。
1. 他通過努力獲得了考試免試的機會,真是獲免了一劫。
2. 這次意外的事情發生後,他們成功獲免了責任。
與《獲免》相近的成語有:順利免去、逃避、躲過、幸免于難。
與《獲免》相反的意義對應成語有:承擔、負責、遭受、應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