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膠牙的意思、膠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膠牙的解釋

指(食物)堅硬難嚼。 清 錢謙益 《燈樓行壬寅元夕賦示施偉長》:“憐君旅食山城下,鐘罷爐殘守僧舍。膠牙生菜粥不糜,蜇鼻村酤酒未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膠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均與“牙齒”相關,具體釋義如下:


一、指祭竈習俗中的粘性饴糖

古人用麥芽糖(饴糖)塗抹竈神像的嘴巴,使其“膠住牙齒”,避免其向天帝報告人間過失。這一習俗多見于唐宋文獻:

  1. 唐代記載:白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詩雲:“歲盞後推藍尾酒,辛盤先勸膠牙饧。”此處“膠牙饧”即指祭竈用的粘牙糖瓜,寓意以甜食封口(來源:《全唐詩》)。
  2. 宋代民俗:《東京夢華錄》載,臘月二十四日祭竈,“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又以膠牙饧供奉,意為粘其齒”(來源:《東京夢華錄·卷十》)。

二、形容牙齒緊咬的狀态

指因寒冷、憤怒或緊張導緻牙齒緊咬難以松開的狀态:

  1. 生理反應:如杜甫《後苦寒行》中“凍埋蛟龍南浦縮,寒刮饑虎膠牙噪”,以“膠牙”描繪天寒地凍時猛獸牙齒凍僵無法開合之态(來源:《杜工部集》)。
  2. 情緒表達:引申為極度憤懑或隱忍,如《聊齋志異·席方平》描寫主人公含冤時“膠牙飲恨”,形容其咬牙強忍悲憤(來源:《聊齋志異》)。

詞源與演變

“膠”本義為粘合,“膠牙”原指物理性的粘齒行為(如饴糖),後擴展至生理與情緒層面的“緊咬”。該詞在明清後逐漸少用,但仍在方言中留存。例如,現代吳語部分地區仍稱麥芽糖為“膠牙糖”,延續古俗(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膠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指食物堅硬難嚼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形容食物質地堅硬,難以咀嚼。例如清代錢謙益詩句中提到的“膠牙生菜粥不糜”,以及小年習俗中的“膠牙糖”,均強調食物粘稠或堅韌的特性。

二、文化引申義

  1. 民俗中的象征意義
    在傳統節日中,“膠牙饧”是一種特殊食物(如麥芽糖),用于祭祀竈神或元旦食俗。隋代《荊楚歲時記》注釋提到,此習俗寄托了“牙齒牢固、健康長壽”的願望。唐代白居易詩句“春盤先勸膠牙饧”也反映了這一食俗。

三、成語中的特殊用法

  1. “膠牙饧”的比喻義
    作為成語時,形容事物緊密粘連、難以分離的狀态,如“牙齒黏在一起”。這種用法多用于文學比喻,強調兩者關系的緊密性。

四、使用場景

注:需注意與“牙膠”(嬰兒磨牙工具)區分,兩者含義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雉豹褎保重備載博而寡要步位沖繁傳嬗村宇錯居殿主雕飾叮當豆肉惡兆方奇馮铗鳳頭冠公谒骨碌子诃責黃風霧罩遑擾狐怪卉布積德累善冏寺眷寄劇部據竊零聲母流淚龍絲虜役呂太後的筵席曼長命意鳥戲濃醪盤田品制清瀓清唳折句蓍蔡實見失途獸迹絲鞭送爵薦脯嗽吮嗉袋鐵騎團扇歌拖拉危辭聳聽危峰僞作文字飲撾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