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凝嚬 ”。皺眉。 唐 顧況 《梁廣畫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頭面端正能言語。手把 梁生 畫花看,瀕嚬掩笑心相許。” 唐 李群玉 《春晚》詩:“思鄉之客空凝嚬,天邊欲盡未盡春。” 宋 範成大 《拟古》詩:“彎彎樓前月,掩抑樓上人。人月不得語,相看兩凝顰。”
“凝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該詞兼具動作(皺眉)與神态(凝視)的雙重意象,常與“掩笑”“不語”等詞搭配,形成含蓄的情感張力,多見于古典詩詞和文言作品。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凝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皺眉頭、表情凝重。
凝颦的部首是冫(bīng)和顔(yán),共有14個筆畫。
凝颦一詞最早見于《漢書》中,用于形容人們因驚愕、憂愁或思考而蹙起眉頭的樣子。
凝顰為凝颦的繁體字。
在古代,凝颦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上是冫和顔的組合,表示皺起眉頭的動作。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不由得凝颦起來。
凝思、煩颦、沉思凝神、無異味一片都是與凝颦相關的詞語。
皺眉、愁眉苦臉、露出沉重的表情都可以作為凝颦的近義詞。
微笑、舒展眉頭則可以作為凝颦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