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禮制稱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外不再服喪之親屬。
古代禮制,稱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外不再服喪之親屬。《南齊書·蕭谌傳》:“﹝ 蕭諶 ﹞於 太祖 為絶服族子。”《梁書·蕭子恪傳》:“我與卿兄弟雖復絶服二世,宗屬未遠。”
“絶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喪服制度相關。根據權威資料()及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該詞的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在古代禮制中,“絶服”指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之外的親屬關系,即不再需要按照喪服制度為這些親屬服喪。這體現了古代宗法制度對親屬關系的嚴格劃分,五服以内為“有服親”,五服以外則為“無服親”()。
二、補充說明
五服制度背景
五服是中國古代以血緣親疏劃分的喪服等級,服喪時間從三年到三個月不等,而“絶服”親屬無需遵循此類喪期規定。
其他非權威解釋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極度佩服”“極度疲勞”等引申義,這些屬于現代網絡語境下的誤讀或引申,缺乏古籍文獻依據,需謹慎使用。
三、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生僻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場景極少,常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的文獻中。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絕服」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徹底服從、無條件順從,表示對權威或者命令的完全接受和遵從。
「絕服」這個詞的部首是「纟」,共有5個筆畫。
「絕服」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信列傳》中:“比至下廷城,韓信間之,廷中人服之,皆懼信權傾。”意指韓信勢力已經達到頂點,所有人都對他順從、服從。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對權威的徹底服從。
「絕服」是「絕服」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絕服」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舊式字形将「絕」的「纟」部寫成了「⺧」,「服」的「月」部寫成了「⺼」。「絕」用「⺧」,意味着要繩之以法;「服」用「⺼」,則暗示着要奴役對方。這種寫法還反映了古人對律法的重視和服從的觀念。
1. 他對上級的指示絕服不二,從來不會有絲毫抗拒。
2. 那些武功高強的武林人物,常常能以一己之力讓衆人絕服。
1. 絕對:表示毫無保留、沒有任何猶豫的。
2. 服從:表示聽從、順從他人的命令。
順從、遵命
抵抗、抗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