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賤劣的樹。《文選·陸機<猛虎行>》:“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李善 注:“《管子》曰: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況與惡人同處!”《周書·寇儁傳》:“性又廉恕,不以財利為心,家人曾賣物與人,而剩得絹五匹。 儁 於後知之,乃曰:‘惡木之蔭,不可暫息;盜泉之水,無容悮飲。得財失行,吾所不取。’遂訪主還之。”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不子也》:“夫惡木垂蔭,志士不息;盜泉飛溢,廉夫不飲。匹夫匹婦,況天子乎?”
惡木(è mù)指材質低劣或有害的樹木,常帶有貶義色彩,引申為惡劣環境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劣質木材
指材質粗劣、不堪使用的樹木。古代文獻強調木材的實用價值,如《說文解字》釋“木”為“冒也,冒地而生”,而“惡”含“劣”義(《說文·心部》:“惡,過也”),故“惡木”特指無法成材之樹。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有害之樹
部分樹木因帶刺、散發臭味或易招蟲害而被視為“惡木”。如《山海經》記載“芒草”“蓇蓉”等毒草惡木,古人認為其有害生存環境。
來源:《山海經·西山經》(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道德隱喻
先秦文獻常以“惡木”喻指邪佞之人或污濁環境。《管子·七臣七主》雲:“惡木之陰,不可暫息”,強調遠離奸邪。
來源:《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與嘉木對立
在詩文中,“惡木”與“嘉木”(良木)形成對比。陸機《猛虎行》以“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彰顯高潔品格,成為經典典故。
來源:《文選·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刻本)。
古代對“惡木”的判定包含主觀認知。如《本草綱目》将漆樹列為“毒木”,因其汁液引發過敏,但現代證實其經濟價值。
來源:《本草綱目·木部》(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惡木”詞條,并援引《說文解字》《管子》《山海經》《文選》等權威典籍,确保考據嚴謹性。部分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可查閱原文。
“惡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本義與古代文學意象 指賤劣、品質不好的樹木,常與高潔品德的象征形成對比。如《管子》提到“士不蔭惡木之枝”,陸機《猛虎行》中“熱不息惡木陰”,均以“惡木”比喻惡劣環境或人物,表達君子不與惡同流的态度。唐詩中更發展為典故,如王維“息陰無惡木”,強調清廉自守的節操。
哲學化引申 演變為道德隱喻,暗含對“與惡為伍”的否定,如《周書》記載寇儁言“惡木之蔭不可暫息”,将自然物象與人格修養關聯,成為傳統士大夫精神的重要符號。
現代語境擴展 存在兩種特殊用法:
建議優先采用古代文獻中的經典釋義,其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若需學術引用,推薦參考《文選》《管子》及唐詩注解等原始文獻。
擺頭筆畫庳下參列倡而不和鬯然嘗受羼和瞠目陳奏雠仇醇德徂來頂芽東方文化端家烽塵鳳琶風情月意蓋棺論定改絃易轍各有所短規儀國中花麻谏司解剖麻雀積疏倦出礦床曠大老秀才良骥零光片羽羅曼孟娵命根子弭忘蹑屩檐簦庖羞捧持錢租氣絶罄絕三生铩翮杓口省問深一視如陌路束發小生書面素脩泰姬陵韬碧條定貼着同然投牒相門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