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呈遞訴狀。《北齊書·魏收傳》:“衆口諠然,號為‘穢史’,投牒者相次, 收 無以抗之。”《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彥澤 之罪宣示百官,問應死否,皆言應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彥澤 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董伯念》:“ 彭 為令負清勁名,在西臺亦錚錚者,巡方入 苕 ,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2).呈遞文辭。《舊唐書·楊绾傳》:“自古哲後,皆側席待賢;今之取人,令投牒自舉,非經國之體也。”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典禮·賓興考試》:“至于 隋 ,置進士科,專試文詞,皆投牒自進。”
(3).投棄授官的簿錄。借指棄官;辭職。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投牒歸隱,未嘗岩栖谷飲;而盤桓鬥室,竟歲不履城市。”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哲兄公祖竟未得一見,昨在 杭 ,知其已投牒欲歸,不知還都下乎,抑竟歸山也?”
“投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權威釋義整理如下:
呈遞訴狀
指古代百姓向官府提交訴訟文書的行為。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後漢時期百姓曾“投牒争疏彥澤罪”,即通過遞交訴狀揭露官員罪行。
呈遞文辭
多用于科舉或自薦場景,指向官方提交文章或申請。如唐代楊绾曾批評“投牒自舉”的選官方式,認為此舉有失體統。
棄官辭職
通過交還官職簿錄(類似現代辭呈)表明離職意向。《舊唐書》等文獻中,“投牒”被借指官員主動辭去職務。
現代漢語中“投牒”已罕用,但其含義可對應“起訴”“申請”“辭職”等行為。研究時需注意結合古籍用例,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資治通鑒》《北齊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投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向上級、上司或者有關部門遞交書信、文書或者申請。
《投牒》的部首是手,拆分後的筆畫為10畫。
《投牒》該詞來源于古代文獻,目前常用的是簡化字形式。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投牒」。
在古代漢字中,《投牒》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投帖」。
1. 我将會及時将申請材料投牒給上級領導。
2. 這封投牒的信準确地表達了我的訴求。
投訴、投遞、投稿、牒文、牒證
遞交、呈交、遞送
接收、批示、回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