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牒的意思、投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牒的解釋

(1).呈遞訴狀。《北齊書·魏收傳》:“衆口諠然,號為‘穢史’,投牒者相次, 收 無以抗之。”《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彥澤 之罪宣示百官,問應死否,皆言應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彥澤 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董伯念》:“ 彭 為令負清勁名,在西臺亦錚錚者,巡方入 苕 ,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2).呈遞文辭。《舊唐書·楊绾傳》:“自古哲後,皆側席待賢;今之取人,令投牒自舉,非經國之體也。”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典禮·賓興考試》:“至于 隋 ,置進士科,專試文詞,皆投牒自進。”

(3).投棄授官的簿錄。借指棄官;辭職。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投牒歸隱,未嘗岩栖谷飲;而盤桓鬥室,竟歲不履城市。”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哲兄公祖竟未得一見,昨在 杭 ,知其已投牒欲歸,不知還都下乎,抑竟歸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投牒(tóu dié)是古代漢語中的法律術語,指通過官方文書形式進行訴訟或申請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分為三方面:

  1. 基本釋義

    投,意為"遞交";牒,指古代公文或訴狀。《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呈遞訴狀或申請文書的正式程式",常見于宋元明清的司法文書中。

  2. 曆史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宋史·職官志》,特指科舉考生向禮部提交的資格審核文書。明代《大明律》将其擴展為包含財産糾紛、戶籍變更等行政司法流程的通用術語。

  3. 使用場景

    包含兩個典型情境:

    • 司法訴訟:如《名公書判清明集》記載的"百姓投牒論田産"
    • 行政申請:清代《六部成語注解》中"投牒改籍"指通過正式文書變更戶籍。
  4. 文獻例證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一載:"舉人投牒,自陳素所學問",展示其在科舉制度中的應用。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見,僅存于曆史文獻與法律史研究領域。

  5. 構詞解析

    牒作為公文載體,包含竹簡(秦漢)、絹帛(魏晉)、紙質(唐宋)三種形态,投遞對象涉及縣衙、州府、刑部等多級官署,其格式要求載明事由、證據、訴求三要素。

網絡擴展解釋

“投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權威釋義整理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呈遞訴狀
    指古代百姓向官府提交訴訟文書的行為。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後漢時期百姓曾“投牒争疏彥澤罪”,即通過遞交訴狀揭露官員罪行。

  2. 呈遞文辭
    多用于科舉或自薦場景,指向官方提交文章或申請。如唐代楊绾曾批評“投牒自舉”的選官方式,認為此舉有失體統。

  3. 棄官辭職
    通過交還官職簿錄(類似現代辭呈)表明離職意向。《舊唐書》等文獻中,“投牒”被借指官員主動辭去職務。


二、綜合解析


三、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投牒”已罕用,但其含義可對應“起訴”“申請”“辭職”等行為。研究時需注意結合古籍用例,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資治通鑒》《北齊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拜石班荊館報禮備邊本封弊居不融不壹而足財分巢父赤支毸初度春繁惙頓搭讪大祝短籲長歎對攻度日如歲霏霙風移俗易蝮蜪锢閉合家歡漸不可長礓石夾疑靜氣驚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钜野誇謾苦難深重坤倪牢穩類隔輪箱祿饩爐篆沒下鞘抹面磨駞木功南阮跑灘匠迫于清早散光森聚獅舞失業挺挺吐穗突增五朵雲仙梵相推想望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