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司的意思、谏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司的解釋

指谏官的職位。 唐 白居易 《哭孔戡》詩:“或望居諫司,有事 戡 必言。或望居憲府,有邪 戡 必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司是古代中國官制中負責谏诤、規勸君主的官職或機構統稱,其核心職能在于監督皇權、匡正得失。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曆史制度角度分述:


一、基本釋義

谏司指專司谏诤職責的官職或官署,屬監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唐代谏官體系

    設谏議大夫(正五品上),隸屬門下省,掌谏谕得失、侍從贊相。

    • 職能:審議诏令、駁正違失,可直接面聖直谏(《通典·職官三》)。
    • 實例:魏徵任谏議大夫時以直言敢谏聞名(《舊唐書·魏徵傳》)。
  2. 宋代谏院獨立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正式設立谏院,與禦史台合稱“台谏”。

    • 職權:谏官脫離宰相管轄,獨立彈劾百官、監督君主(《宋史·職官志》)。
    • 影響:形成“天子耳目”的制衡機制(《續資治通鑒長編》)。

三、核心職能與意義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基礎釋義來源。
  2.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齊魯書社):詳述官職沿革。
  3.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宋代谏院制度原始記載。
  4. 《通典·職官三》(中華書局):唐代谏官職能文獻。

(注:因未提供可驗證的線上文獻鍊接,此處僅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谏司”是一個古代官職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谏官的職位,主要負責向君主進谏、糾正過失。該詞由“谏”(規勸)和“司”(官職)組成,字面含義即“負責谏言的官職”。

二、曆史背景與職責

  1. 職能特點
    谏司官員需直言不諱,對君主政策或行為提出勸谏,如唐代白居易《哭孔戡》詩中提到:“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憲府,有邪戡必彈”,說明其職責包括進言與彈劾不正之事。

  2. 引申意義
    後也泛指敢于直言勸谏的人,強調忠誠與勇氣。

三、詞源與結構

四、使用示例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唐代官員孔戡曾任此職,白居易通過詩文記錄其履職情況。

總結來看,“谏司”是古代政治體系中重要的監察角色,體現了傳統官僚制度中對君主權力的制約機制。

别人正在浏覽...

挨宿黯敝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保殖八字行船貝多葉伯格長采斲蟾盤雠寇楚真湊集翠鳳打筆套倒贜丁口錢敦大放哨風行電掣福飨幹位宮閣孤雌生殖後退皇介昏倦镬索醬瓿噭呼介推脊封靖匡荊山之玉饑焰中燒冷天列布爐爐匠麥秀兩歧面暈密親抹跄辟然前魚千載一會起藳請仙輕煙泉舶軟怯怯麝臍香試例適願濕濁手分私躬胎骨湯羅替古人擔憂塗竄享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