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然的意思、同然的詳細解釋
同然的解釋
猶相同。《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見。”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緻<近代美術史潮論>的讀者諸君》:“隻要一比較,許多事便明白;看書和畫,亦複同然。” 朱自清 《中國歌謠》二:“至于‘忘疲’一層,則是唱歌者同然的心理。”
詞語分解
- 同的解釋 同 ó 一樣,沒有差異;相同。同一(a.一緻,統一;b.共同的一個或一種)。同侪(同輩)。同庚(同歲)。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單位工作的人;b.同行業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敵忾。同工異曲。同
- 然的解釋 然 á 對,是:然否。不然。不以為然。 以為對,答應,信守:然納(以為對而采納)。然諾(許諾,信守諾言)。 這樣,如此:當然。然後。然則。 表示一種語氣(.表決定,猶焉,如“寡人願有言然”;.表比拟,
專業解析
“同然”的漢語詞典釋義
“同然”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基本含義:相同、一樣
- 這是“同然”最核心的意思。“同”即相同、一緻,“然”在此作為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的樣子”或加強語氣。組合起來表示“相同的樣子”、“同樣如此”。
- 例句參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都是相同的,心理也是相通的。引申為對事物的感受或看法大緻相同。)這句話雖未直接出現“同然”,但“同此心”、“同此理”的結構和含義與“同然”相通,意指“心相同”、“理相同”。
- 用法: 常作謂語或定語,表示兩種或多種事物在性質、狀态、道理上是一緻的。例如:“古今之情,同然也。”(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相同的。)
-
引申含義:理所當然、應當如此
- 由“相同”引申,表示某種情況或道理是普遍認同的、符合常情的,因此是理所當然的。
- 例句參考: 《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人心所共同認可的是什麼?是理,是義。)這裡的“心之所同然”指人心共同認為正确、應當遵循的道理。
- 用法: 常與“心之所”連用(“心之所同然”),表示人心共同認可的道理或準則。
-
詞性結構
- 詞性: 形容詞。
- 結構: “同然”是由形容詞“同”加上詞尾“然”構成的附加式合成詞。“然”在此主要起構詞作用,使“同”形容詞化或加強其狀态描述。
“同然”意指“相同的樣子”、“同樣如此”,強調事物或道理的一緻性、普遍性。其核心在于“同”,常用于表達人心、情理、感受等方面的普遍認同狀态,有時帶有“理所當然”的意味。其使用多見于書面語或引用古語。
參考來源:
- 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釋義參考,體現了“同然”的核心含義。可參見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 《孟子·告子上》原文及釋義,是“心之所同然”這一重要用法的經典出處。解讀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孟子譯注》或相關權威古籍注釋本。
網絡擴展解釋
“同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同然”由“同”(相同)和“然”(如此)組合而成,表示事物或觀點高度相似或一緻,強調兩者在本質上或表現上的趨同性。
二、出處與引證
- 古代典籍
- 《孟子·告子上》提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說明“同然”用于描述人心對“理”“義”的共同認同。
- 金代王若虛在《滹南詩話》中寫道:“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見”,進一步擴展了其應用範圍。
三、使用場景
- 文學與哲學:常用于表達對道理、情感或現象的普遍認同,如魯迅在雜文中提到“看書和畫,亦複同然”。
- 日常交流:描述觀點或行為的一緻性,例如:“人生的計算方法古今中外大同小異”。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相同、一緻、類似。
- 反義詞:相異、對立、迥然不同。
五、例句參考
- “聰明人接受前人教訓,愚蠢人則相反,這正是過失往往相近的‘同然’之态。”
- “萬法皆空,何不悟矣?此乃生死與自然規律的同然。”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同然”既承載了古代哲學思想,也適用于現代語言表達,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延續性與靈活性。
别人正在浏覽...
澳門翺師柸筊湢測笓格避妍不節補注禅鑽超穎赤帝子船埠椿堂出院大射丁玲丁稚動辄得咎豐霸腐財缟纻之交革削蝦蟆陵和居後慮洄糾呼蘭或種堅悍結存進趍擠趱濟赈開包樂邦利官梨庶亂俗羅囊描龍繡鳳粘滞撲梭梭輕飏麴神仁矜喪聲嚎氣聖策神話故事室處師公戲首戶泰真潭壑天阿挑缺鐵鈎鎖外祿文鱗無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