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德。 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誠信著乎天下,醇德流乎四海。”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含光醇德,為士作程。”
《漢語大詞典》中“醇德”一詞由“醇”與“德”二字構成複合詞,其中“醇”本義指未摻水的純酒,《說文解字》釋為“不澆酒也”,引申為質樸、純粹;《玉篇》标注其讀音為“常倫切”,屬禅母諄韻。組合成“醇德”後,特指淳厚的美德,具體包含三層含義:
本義溯源
指代未經雕琢的質樸德行,源自古代對糧食釀造過程的觀察。《周禮·天官》記載“酒正掌酒之政令”,将“醇”列為酒之上品,古人以此喻指道德修養的純粹性(《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倫理延伸
儒家經典中常用以形容君子“内聖”境界,如《尚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鄭玄注:“醇德者,德之至純而無雜也”,強調道德修煉需如釀酒般經時間沉澱(《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校勘本)。
現代語用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贊頌高尚人格,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舉“醇德之士”形容德行深厚者。該詞在文化評論領域常見于描述傳統道德觀的繼承,例如學者費孝通曾以“鄉土社會的醇德”比喻中國農村倫理體系(《鄉土中國》三聯書店,1985年版)。
“醇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文獻引用及現代用法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由“醇”(純正、純粹)與“德”(道德、品德)組合而成,指品德高尚純正,行為端正正直。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形容人具備光明磊落、誠實守信、寬厚仁義的品質,如“他行事醇德,深受敬重”。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
需注意“醇”在化學中特指羟基化合物(如乙醇),但此義項與“醇德”無關。該詞核心始終圍繞道德層面的純粹性展開。
安命安宅正路熬累拜懇飙飃鼈岩參镂倡伶長信宮長悠伧言垂名打躬作揖丹道單刀赴會丹旒刀鐮打嘴颠疾電釂豆奶訪接幹旟雇覓寒痹喉極黃禾火炙假署截止時間計狡迹相銡軋據鞍劇秦美新坑蒙口脗遼繞烈輝靈飇鈴钹亂徒夢呓末食扭曲作直平等品貌非凡前鑒繩染石鼻睡菜竦削素鯉素蜺酥糖貪濫微謀無操線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