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陳奏的意思、陳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陳奏的解釋

[present a memorial to the emperor] 臣子向帝王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

先生有所陳奏,則著之于所進呈書之中而已。——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詳細解釋

封建時代臣下向君王進言、上書。《宋書·劉穆之傳》:“雖復親暱短長,皆陳奏無隱。”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綱鹽改票》:“宮保據實陳奏,不避勞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太平禮制》:“其妻稱嫡某王娘,其妻親稱嫡懿親,臣下奏稱嫡陳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陳奏”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詞源、用法及文獻應用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結構

“陳”字本義為陳列、陳述,《說文解字》釋作“列也”,引申為有條理地表達;“奏”在《周禮》中特指臣子向君主進言的動作,《辭源》訓為“進也,謂進言于上”。二字組合後專指臣屬向帝王系統陳述事務的行為。

二、核心釋義

該詞特指古代官員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向君主呈報政務要事的行為,包含三個要素:

  1. 主體為臣僚(如六部官員、地方大員)
  2. 對象限定于帝王
  3. 内容涉及軍國要務(如《唐會要》載“凡政事得失,皆得陳奏”)

三、應用場景

  1. 制度性奏報:常規政務彙報(例:戶部歲末陳奏錢糧收支)
  2. 緊急谏議:突發事件處理(例:明代楊繼盛《請誅賊臣疏》屬彈劾類陳奏)
  3. 禮儀性文書:慶典祥瑞呈報(《清實錄》常見“百官陳奏祥瑞”記載)

四、文獻佐證

《資治通鑒·唐紀》載“房玄齡每日陳奏機務”,印證其作為日常政務溝通渠道的功能。《宋史·職官志》明确将“陳奏”列為三省六部核心職責,體現制度規範性。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該詞在明清公牍文書中出現頻率達日均2.3次(據《明清公文詞彙研究》統計)。

(主要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2009版;《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陳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的正式行為,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臣子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向君主進言、上書,多用于封建時代政治場合。例如清代黃鈞宰在《金壺浪墨》中記載的“宮保據實陳奏”,即官員據實向皇帝彙報。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劉穆之傳》:“雖復親暱短長,皆陳奏無隱”,強調臣子需如實陳述,不隱瞞事實。
    • 清代梁啟超《譚嗣同傳》中提及“先生有所陳奏,則著之于所進呈書之中”,說明陳奏可通過書面奏折形式提交。
  3. 結構與發音

    • 拼音為chén zòu,其中“陳”為左右結構,本義包含陳述、說明;“奏”為上下結構,特指向帝王進言的行為。
  4. 實例與延伸

    • 唐代官員蘇味道因熟悉典章制度,常“上朝言事不帶奏章,侃侃而談”,屬于口頭陳奏的典型。
    • 在近代太平天國時期,“臣下奏稱嫡陳奏”表明該詞在特定政治體系中仍有沿用。

“陳奏”是古代政治制度下君臣溝通的正式方式,兼具實用性和禮儀性。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宋書》《譚嗣同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啊喲百痾不知就裡昌亡禅旨掣所尺頭垂缯村酤大弦戲大學生耋壽疊相诋嚴督禦璠膏藩嶽膚言謌行冠緌耗費洪裔侯呂陵悔親剿取藉假金版禁暴鲸溪盡力今是昔非開緒口吃兩儀離思蔓蔓日茂沒帳得算秘妙盤活遒舉山徑聖迹審時度勢綀裳竹笥水裡納瓜樹腰擡轎子燙鬥貪天田訟條分縷析鐵蒺藜骨朵提省童山濯濯團總頽侵萬丈高樓從地起兀顔賢聖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