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 王尊 、 王駿 。二人皆為司隸校尉,故稱。《漢書·叙傳下》:“民具爾瞻,困于二司。” 顔師古 注:“二司者,司隸校尉 王尊 劾奏 衡 追奏 石顯 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臣,司隸校尉 王駿 劾奏 衡 專地盜土也。”
(2).指司徒、司空。《後漢書·劉恺傳》:“頻歷二司,舉動得體。” 李賢 注:“二司為司徒、司空。”《後漢書·袁紹傳》:“太尉 楊彪 ,歷典二司,元綱極位。” 李賢 注:“ 彪 代 董卓 為司空,又代 黃琬 為司徒。”
二司是漢代對兩個重要監察官職的合稱,具體指司隸校尉與禦史中丞。二者共同負責朝廷的監察、彈劾事務,職權顯赫且相互制衡,在漢代政治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司隸校尉
司隸校尉始設于漢武帝時期,最初為持節使者,負責監察京師及周邊七郡(三輔、三河、弘農)的官員與豪強。其職權包括:
司隸校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廣泛的權力,有“卧虎”之稱,威震京師。
禦史中丞
禦史中丞是禦史大夫(西漢時為三公之一)的主要屬官,實際掌管禦史台(或稱蘭台)的日常事務。其職權包括:
西漢後期禦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後,禦史中丞成為禦史台的實際長官,地位更加獨立和重要。
曆史背景與關系
二司并立是漢代強化中央集權、完善監察制度的重要體現。司隸校尉側重于對京畿地區及中央高官的監察,并擁有一定的軍事和治安權;禦史中丞則側重于對朝廷百官的整體監察,并掌管中央檔案和指導地方監察。兩者職權雖有重疊,但各有側重,相互監督制約,共同構成了漢代中央監察體系的核心。東漢時期,二司與尚書令在朝會時享有專席獨坐的待遇,合稱“三獨坐”,足見其地位之尊崇。
來源參考:
“二司”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司隸校尉王尊、王駿
漢代兩位官員王尊和王駿均擔任過司隸校尉(監察官職),《漢書·叙傳下》記載“困于二司”,即指兩人在彈劾權臣時對百姓造成困擾。
指司徒、司空官職
司徒主管民政,司空掌管工程,二者均為三公之一。《後漢書·劉恺傳》提到“頻曆二司”,李賢注明确釋為司徒與司空。
在明代,“二司”成為二品官員的泛稱。因官員品級分為九等,二品屬最高級别之一,故以“二司”代指地位顯赫的官員。
部分文獻将“二司”與明清“兩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混淆,但後者實為“兩司”,職能與“二司”無直接關聯。
該詞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漢代多指官職或特定人物,明代則演變為高級官員的代稱。如需更完整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及明代職官志等文獻。
閉關絕市鼻水鸱鸮弄舌垂旒詞理打耳喑倒挂子吊扇丁期端粹黩賤凫徯購賞刮躁鬼市過割火器湖泊湔磨踐妖徼榮京相斤欘九宮格救生局極正倦出镌谕桷杙開金橋亢扞勑戒連綱柳戶花門溜溜流葉吏職邏将埋伏面刺沐猿牛衣泣潛避錢紙三遠舌言樞戶水晶盤太乙壇逃兵調排廷杖土貨微言下稷鄉舉詳括小心洗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