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以臨寫碑帖的一種界格紙。在方格中劃“井”字形,使成等分的九格,因九格的形位有類古代的明堂九宮,故名。相傳此法創自 唐 代著名書法家 歐陽詢 。 清 蔣骥 續創九宮新式,一方格内均分三十六格。參閱 元 陳繹曾 《翰林要訣》、 清 蔣骥 《續書法6*論》。 林海音 《城南舊事·蘭姨娘》:“ 蘭姨娘 最初還催着我寫九宮格,後來她隻顧得看《傀儡家庭》了,就懶得理我的功課。”
(2).指詩鐘的分詠格。上下兩句詩意絕不相類,而字面又緊密配對,内容與形式錯雜交互,有如古之明堂九宮,故名。 清 莫友棠 《屏麓草堂詩話》卷四引 清 孫抎 《餘墨偶談續集》:“分舉不類兩物,撰成二語,名九宮格。如走馬燈對蟹菊雲:‘投足火中猶善走,寄人籬下也橫行’;壓花會對乞丐婆雲:‘夕陽門外探消息,寒食墦間樂倡隨’之類是也。名以九宮者,蓋取其錯雜交互之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九宮格漢語 快速查詢。
九宮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術語,其内涵涵蓋傳統文化、數學遊戲及哲學思想等多個領域。以下是綜合各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九宮格最初是用于臨摹碑帖的界格紙,由唐代書法家歐陽詢首創。它将正方形分為九個小格(形如“井”字),幫助書寫者準确定位筆畫結構,後衍生出三十六宮格等變體,成為書法基礎訓練的重要工具。
九宮格數字遊戲源于中國古代《河圖》《洛書》,規則要求将1-9填入九格,使每行、每列及對角線三數之和均相等(如和為15)。這種數獨雛形不僅考驗邏輯推理,更蘊含古代數學智慧。其數學本質是一個三階幻方,公式可表示為: $$ begin{aligned} text{幻和} &= frac{n(n+1)}{2} quad (n=3) &= 15 end{aligned} $$
在《易經》和道家思想中,九宮格被賦予宇宙模型的意義:九個方位對應天、地、人三才及五行(金木水火土),通過數字排列揭示能量流動與萬物相生相克規律。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也視“九”為完美數字,與宇宙完整性呼應。
九宮格的核心特征為九數平衡與空間劃分,既是實用工具(書法、遊戲),又是抽象哲學符號。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應用(如幻方解法),可查閱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