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勑誡 ”。告戒,訓戒。《孔叢子·論書》:“ 周公 以 成王 之命,作《康誥》焉,稱述 文王 之德,以成勑誡之文。”《後漢書·陰識傳》:“帝敬重之,常指 識 以勑戒貴戚,激厲左右焉。”《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臣 亮 親受勑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勑戒四方,侈則有咎。”
勑戒(讀音:lài jiè),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由“勑”和“戒”二字複合而成,具有告誡、訓誡、警誡的含義。其核心意義在于通過權威性的告誡或命令,使人警惕、約束行為或改正過失。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勑(lài)
古同“敕”,指帝王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告誡。《說文解字》釋為“誡也”,強調以權威姿态申明規則或訓示。
例:帝王“勑令”即下達正式诏令。
戒(jiè)
本義為警戒、防備,引申為告誡、規勸。《說文解字》注:“警也”,指通過提醒使人避免過錯。
例:“戒驕戒躁”意為警惕驕傲急躁。
複合義“勑戒”
結合二者,指以權威身份發出的正式告誡或訓示,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或嚴肅場合,強調約束行為、申明法度。
例:《後漢書》載“勑戒州郡,明慎選舉”,即要求地方官員審慎選拔人才。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勑戒”詞條,釋義為“告誡;警戒”,引《漢書·王莽傳》“勑戒公卿”為例。
來源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明确标注“勑”通“敕”,釋義“命令;告誡”,“勑戒”即“下令告誡”。
來源鍊接:商務印書館官網(紙質版可查)。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勑”的注解為“敕也,誡也”,佐證其與“敕”的互通關系及訓誡本義。
來源鍊接:中華經典古籍庫(注冊後可檢索)。
“帝以融信效著明,益嘉之,诏勑戒百官。”
(漢光武帝因窦融忠誠顯赫,下诏告誡百官效仿。)
“凡勑戒百官,皆以制書頒行。”
(宋代通過制書形式向百官下達勑戒。)
“勑戒”作為古漢語複合詞,承載權威訓誡的内涵,多用于自上而下的正式告誡場景。其釋義可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并結合《後漢書》《宋史》等古籍用例理解語境。現代使用需注意其文言色彩,適用于學術、曆史或仿古文體。
“勑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勑戒”亦寫作“勑誡”,意為告誡、訓誡,多用于上級對下級或尊長對晚輩的正式勸勉或警示。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若有進一步考據需求,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以确認細節。
隘隘亨亨白頭蹀跇冰潔玉清暢快持議蛓毛蟲啐駡促坐達姆彈調派訂定頂崗動舉蛤骨古心後海徼塞悸慴舉賢使能,舉賢任能可噩款辭恇怯寮庶曆官犂花麟角筆蠪蛭路中毛坯磨笄儾軟南陸捏腳捏手怒猊排斥潘谷墨胚料鵬池撲地前史起急秦宮塊礫熱忽喇人理沙文主義盛贊甚實詩妖受終筍席台風圖闆途徑惘若有失遺大我每無筭爵香培玉琢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