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巡防任務的将領。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五:“相問訊既畢,邏将適還去。”《宋書·恩倖傳·壽寂之》:“鞭尉吏,斫邏将。”《梁書·武帝紀上》:“二月辛酉,邏将 徐靈符 又於 山東 見白麞一。”
“邏将”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邏将(luó jiāng)指執行巡防任務的将領,常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該詞由“邏”(巡察、巡邏)和“将”(将領)組合而成,強調軍事或治安職能。
《搜神記》卷五(晉·幹寶)
“相問訊既畢,邏将適還去。”
描述巡邏将領完成任務後離開的場景。
《宋書·恩幸傳·壽寂之》
“鞭尉吏,斫邏将。”
記載了與邏将相關的沖突事件。
《梁書·武帝紀上》
“邏将徐靈符又于山東見白獐一。”
提到邏将在巡防過程中發現祥瑞動物。
“邏将”一詞反映了古代軍事制度中對巡邏職責的重視,多用于描述特定曆史情境下的軍官角色。其用法在魏晉至南北朝文獻中較為集中,後世逐漸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背景,可參考《搜神記》《宋書》《梁書》等原始文獻。
邏将是一個由“辶”、“爿”、“人”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辶”(辵):表示步行的意思,有的時候也表示移動;“爿”:表示一個人走路的樣子;“人”:表示人。
邏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被歸類為形聲字。其中的“将”部分是聲旁,表示讀音。而“邏”則是形旁,表示意義。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邏将的意思是指遊擊将領,即準備出征或行軍的軍官,常用于古代文獻中。
邏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邏將」。
邏将是漢字演化的結果,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邏将在古代的具體寫法。
1. 他是一位邏将,經驗豐富而受人尊敬。
2. 在古代戰争中,邏将擔負着調度軍隊的責任。
邏将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以整體形式出現。
邏吏、邏卒、邏騎
平民、百姓、庶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