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旒的意思、垂旒的詳細解釋
垂旒的解釋
(1).古代帝王貴族冠冕前後的裝飾,以絲繩系玉串而成。 漢 班固 《白6*虎通·绋冕》:“垂旒者,示不視邪。” 南朝 梁 沉約 《皇雅》:“執瑁朝羣後,垂旒禦百神。” 明 呂碩園 《還魂記·耽試》:“聖主垂旒,想汝玉遺珠一網收。”
(2).指帝王。 唐 杜甫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垂旒資穆穆,祝網但恢恢。” 元 袁桷 《白雲平章緻仕》詩:“盛代東封催告禮,更須元老侍垂旒。” 清 杜芥 《賦得群山夜來晴》詩:“萬象朝一真,拱笏翼垂旒。”
(3).指居侯王之位。 清 鈕琇 《觚賸·圓圓》:“﹝ 延陵 ﹞自此由 秦 入 蜀 ,迄於秉鉞 滇 雲 ,垂旒 洱海 ,人臣之位,於斯已極。”
詞語分解
- 垂的解釋 垂 í 東西一頭挂下:垂楊柳。垂釣。垂直。垂線。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淚。垂髫(頭發下垂,指兒童)。垂頭喪氣。 敬辭,用于别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垂愛。垂憐。垂詢。 傳下去,傳留後世:垂範。永垂不朽。 接近,快要:垂危。垂老。垂成。功敗垂成。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 旒的解釋 旒 ú 古代旌旗下邊或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旌旗垂旒”。 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垂旒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垂旒”是古代冠冕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含義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器物屬性:指帝王、諸侯、卿大夫冠冕前後懸挂的玉串裝飾,由絲繩串聯玉珠構成。其長度和玉珠數量與佩戴者身份直接相關(例如天子衮冕用12旒,每旒12玉)。
- 象征意義:
- 端正言行:垂旒遮擋視線,寓意“不視非,不視邪”,要求佩戴者明辨是非。
- 充耳不聞:冠冕兩側懸挂玉飾(充耳),象征不聽讒言,衍生成語“充耳不聞”。
二、制度等級
周代禮制中,垂旒數量嚴格區分身份:
- 天子:最高用12旒(如祭祀場合),玉珠按朱、白、蒼、黃、玄五色排列。
- 諸侯公卿:依次遞減為9旒、7旒等,玉珠數量與旒數對應,體現“地位高者可穿低制,反之不可逾矩”的禮法。
三、引申含義
因垂旒專屬統治階層,後世常以“垂旒”代指帝王或王權,屬借代修辭手法。例如文獻中“垂旒臨政”即指帝王執政。
權威性說明:(冕旒)與(旒冕)來自極高權威來源,詳細佐證了禮制結構與象征意義;-2補充了引申用法,但需注意其釋義可能存在簡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旒》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旗杆向下垂挂的樣子。拆分部首為“幺”和“彡”,總共有14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李夫人列仙傳》中。在該書中有一位仙人名叫“垂旒”,形容這位仙人的旗杆垂挂,象征着他的高尚品質和威嚴形象。
在繁體漢字中,“垂旒”保持了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垂旒”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仍然表達相同的意思。例如,在隸書中,字形可能更加簡化;在篆書中,字形可能更加方正。
以下是一個例句:“大殿前的彩旗垂旒挂在風裡,飄揚着壯麗的場景。”
與“垂旒”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垂挂”、“垂直”等。
近義詞可能有:“垂下”、“懸挂”等。
反義詞可能有:“揚起”、“豎立”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