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埋伏的意思、埋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埋伏的解釋

(1) [ambush;lay an ambush;lie in ambush]∶在敵人可能活動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伺機出擊

埋伏兵馬

(2) [hide;lie low]∶潛伏

埋伏着失敗的因素

詳細解釋

(1).謂隱伏起來待機行動。多用于軍事方面。《三國演義》第六6*四回:“兩岸都是蘆葦蒹葭,可以埋伏。”《水浒傳》第四一回:“再又教 石勇 、 杜遷 扮做丐者,去城邊左近埋伏。” 老舍 《茶館》第三幕:“老師們,快走!他們埋伏下了打手!”

(2).指埋伏者。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三折:“則怕他那裡有埋伏。”《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像這等險惡所在,他們必有埋伏。”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還早,這麼早出門,會招那兩個埋伏起疑!”

(3).藏匿。 宋 葉適 《答少詹書》:“而 少詹 若不相信,反以不肖者為隱藏埋伏,不能盡切磋琢磨之道,此某之所以疑愧而不敢深言也。” 元 王實甫 《破窯記》第三折:“明晃晃腰間甚物,怎想你那身上埋伏。”

(4).謂安排伏筆。 清 李漁 《憐香伴·聞試》:“我如今隻説父母在日曾受過 石 家之聘,後來兩家遷播,音信不通,埋伏一句,為下文張本。”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埋伏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埋伏”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一、軍事概念 指預先将兵力隱蔽布置在敵方必經之地,伺機發動突襲的戰術行為。《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預先在敵人可能經過的地方隱藏兵力,等待時機出擊”。《漢語大詞典》補充說明該詞最早見于元雜劇《氣英布》,特指“在險要處伏兵攻擊敵人”的作戰方式。

二、日常引申義 延伸指暗中設置圈套或陷阱的行為。清代《紅樓夢》第三十四回中“恐有埋伏”即用此意,比喻潛在的危險或陰謀。現代漢語中常見于“伏擊犯罪團夥”“識破商業埋伏”等表達,強調隱蔽性、突然性的特征。

詞源構成: • 形聲會意結構,“埋”取“藏于土中”象形,“伏”含“屈身隱蔽”之意 • 二字組合強化了隱藏、伺機的動态過程

權威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20.
  2.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3. 曹雪芹. 紅樓夢[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埋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軍事行動
    指在敵人可能經過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伺機發動突襲。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常見于戰争或戰術場景。例如:“他們埋伏在樹林裡,等待敵軍進入包圍圈。”
    該含義在《水浒傳》《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中多次出現,如“再教石勇、杜遷扮作丐者,去城邊左近埋伏”。

  2. 潛伏與藏匿
    廣義上可表示隱藏自身或物品,不限于軍事用途。例如:“他身上埋伏着重要證據”,或醫學中描述“埋伏阻生牙的解剖結構”。

二、引申含義

  1. 文學伏筆
    指在叙事中預先安排線索或暗示,為後續情節做鋪墊。例如小說中通過細節描寫為結局埋伏筆。

  2. 抽象用法
    可比喻潛在的危險或未知的困難。如老舍作品中提到“埋伏下的打手”,或現代語境中“生活中埋伏着各種挑戰”。

三、經典用例

四、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桉樹阿越報端保盈持泰邊沖邊附别作一眼不住豺貙垂殁到坐兜拕朵頤妨尅繁文缛節趕情甘乳割棄公家關稅同盟滾說過悔國社果餡餅花茸晦湮胡顔之厚交通島解事節養噤閉京闱計術卷梁镌镂寬仁大度立朝冥衛木射膩子僑郡挈瓶之知祈珥青顧頃世三拳兩腳山銘生來死去識拔屍谏素石太陽糕騰噪天瓢鐵角屠絕為好成歉吳錦傒落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