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兵的意思、逃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兵的解釋

(1) [deserter]

(2) 擅自逃離部隊的兵士

(3) 因怕困難而擅離職守的人

詳細解釋

(1).逃避兵災。 唐 唐彥謙 《題證道寺》詩:“記得逃兵日,門多貴客車。”

(2).私自逃離部隊的兵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轅》:“這箇老兒,是 江 北語音,不是逃兵,就是流賊。” 老舍 《茶館》第二幕:“逃兵,是吧?”

(3).比喻因怕困難、危險等而擅離工作崗位的人。 魯迅 《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進步的評論家則說人生是戰鬥,自6*殺者就是逃兵,雖死也不足以蔽其罪。”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逃兵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逃兵”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逃兵”由“逃”(逃跑)和“兵”(士兵)組成,原指未經批準擅自逃離軍隊的士兵。在現代語境中,也比喻因畏懼困難、危險而擅離職守的人。


二、具體釋義

  1. 軍事定義

    • 指私自脫離部隊的士兵,如戰争或訓練期間未經允許逃離軍隊的行為。
    • 曆史上,逃兵現象在秦朝《軍爵律》、唐朝《捕亡律》中均有法律懲處記錄。
  2. 社會比喻

    • 泛指逃避責任或困難的人,例如工作中因壓力離職,或面對挑戰時退縮的個體。魯迅曾用此詞批評缺乏擔當精神的人。
  3. 特殊含義

    • 古漢語中還可指逃離兵災的普通百姓,如唐代詩句“記得逃兵日,門多貴客車”中的用法。

三、使用場景


四、法律後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逃兵可能面臨行政處分、罰款,甚至刑事責任。戰時逃兵性質更嚴重,可能涉及軍事法庭審判。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搜狗百科)、(曆史處置)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逃兵

《逃兵》一詞指的是在戰争或軍隊中擅自逃跑或逃離戰場的士兵。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辶貝”

筆畫:11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字發展。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的“兵”字寫作“⺈”,表示士兵或戰争。而“逃”是由“辶貝”組成,意味着逃離或逃跑。

在繁體字中,“逃兵”仍然保留着相同的字形。該詞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逃兵”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改變。在古代的字典中,一般會使用相同的字形來代表這個意思。因此,“逃兵”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這場戰争中,有許多逃兵被抓回來後被立即處決。

2. 面對敵人的猛攻,有些士兵恐懼萬分,成了逃兵。

組詞:

1. 逃亡:指逃離原地,尋找安全地點的行為。

2. 逃跑:指匆忙離開某地,想要擺脫危險或責任的行為。

近義詞:

1. 散兵:指戰場上潰敗逃散的士兵。

2. 投降:指在戰争中主動向敵方投降,放棄抵抗。

反義詞:

1. 忠誠:指對國家、團隊或義務的堅定忠誠。

2. 勇敢:指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表現出的無畏和堅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