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說話含糊不清。《後漢書·梁冀傳》:“口吟舌言。” 王先謙 集解引 周壽昌 曰:“舌言,言出口即斂,不明白宣示,所謂含胡也。”
(2).指講空話而無實際行動。《孔子家語·顔回》:“ 孔子 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舌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說話含糊不清
這一釋義源自《後漢書·梁冀傳》中的記載:“口吟舌言。” 王先謙在集解中引用周壽昌的注解,指出“舌言”指言語含糊、不明确宣示,即表達時吐字不清或語意模糊。
指空談而無實際行動
出自《孔子家語·顔回》:“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意為君子用行動踐行言語,而小人則僅停留在空談層面。
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孔子家語》等典籍原文。
舌言是一個形容詞,表示言辭尖銳、刻薄或善于辯論的意思。
舌言的部首是舌(舌字的意思),拆分成兩個部首:辶(辶字邊走的意思)和日(太陽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20畫。
舌言是一個漢語詞語,源于古代的描述方式。古人認為舌頭代表了人的辯才和口才。所以,舌言形容的是人的言辭鋒銳、辯論能力強。
舌言的繁體字是舌言。
在古時候,舌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古代寫法是“舌言口”,即在"舌"字上方加上一個"口"字。這種寫法強調了舌言與口才的聯繫。
1. 他總是喜歡用舌言來傷人,讓人很不喜歡。
2. 在辯論中,他的舌言如利劍般鋒利。
舌言可以與其他詞組成如下詞語:
1. 舌言口才:指一個人具備了辯論能力和口才。
2. 舌言如劍:比喻辯才鋒利,詞語尖刻。
舌言的近義詞包括:
1. 舌敝:形容言辭尖銳刻薄。
2. 舌短:形容言辭簡明,一針見血。
舌言的反義詞是舌緘,表示閉口不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