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說話含糊不清。《後漢書·梁冀傳》:“口吟舌言。” 王先謙 集解引 周壽昌 曰:“舌言,言出口即斂,不明白宣示,所謂含胡也。”
(2).指講空話而無實際行動。《孔子家語·顔回》:“ 孔子 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舌言"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獨立收錄的常見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詞語素及古籍用例進行考釋:
"舌"的本義
指口腔内辨别滋味、輔助發音的器官。《說文解字》載:"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說文解字·卷三》)
→ 引申為"言語"或"辯才",如"舌戰""饒舌"。
"言"的本義
指說話、表達。《說文解字》釋:"言,直言曰言。"(《說文解字·卷三》)
→ 後擴展為"主張""學說",如"一家之言"。
該詞屬古漢語遺留用法,需分兩層理解:
字面組合義
"舌"與"言"并列,強調通過口舌發出的言語,如《論衡·言毒》:"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口……讒言之生,猶蟲生木也;人以言舌言,猶人以刃相害。"(王充《論衡》卷二十三)
→ 此處"舌言"指具有傷害性的讒言。
古代特殊用法
東漢典籍《白虎通義》載:"心所以為禮何?禮者體也……耳能遍内外,鼻出入氣,口吐舌言。"(班固《白虎通義·卷八·性情》)
→ 此處"舌言"描述口舌的語言功能,屬生理與語言結合的表述。
"舌言"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收錄為獨立詞條,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言辭""話語"等替代。若需引用古籍原句,建議标注具體文獻來源(如中華書局點校本),避免孤立使用該詞。
主要參考來源:
“舌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說話含糊不清
這一釋義源自《後漢書·梁冀傳》中的記載:“口吟舌言。” 王先謙在集解中引用周壽昌的注解,指出“舌言”指言語含糊、不明确宣示,即表達時吐字不清或語意模糊。
指空談而無實際行動
出自《孔子家語·顔回》:“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意為君子用行動踐行言語,而小人則僅停留在空談層面。
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孔子家語》等典籍原文。
安下雹子北庭踣跳才力剗刷赤留兀剌串話褡膊大冬怠容倒囊電耀端華二安兒時繁育棼橹忿懑浮誕躬先士卒廣益過破五荷佩賀書黃馘化胥忽闆節傳基裡巴斯經史笥積閏看議靠譜料槽祿饩履歲芒角媒錢弭禳幕燕鼎魚纰僻輕眇穣人娆敗三策喪拜三緯善和燒犀觀火食啖貼地渟膏文綴斡魯朵無色掀焰笑微微下三爛下一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