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汉 王尊 、 王骏 。二人皆为司隶校尉,故称。《汉书·叙传下》:“民具尔瞻,困于二司。” 颜师古 注:“二司者,司隶校尉 王尊 劾奏 衡 追奏 石显 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臣,司隶校尉 王骏 劾奏 衡 专地盗土也。”
(2).指司徒、司空。《后汉书·刘恺传》:“频歷二司,举动得体。” 李贤 注:“二司为司徒、司空。”《后汉书·袁绍传》:“太尉 杨彪 ,歷典二司,元纲极位。” 李贤 注:“ 彪 代 董卓 为司空,又代 黄琬 为司徒。”
“二司”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司隶校尉王尊、王骏
汉代两位官员王尊和王骏均担任过司隶校尉(监察官职),《汉书·叙传下》记载“困于二司”,即指两人在弹劾权臣时对百姓造成困扰。
指司徒、司空官职
司徒主管民政,司空掌管工程,二者均为三公之一。《后汉书·刘恺传》提到“频历二司”,李贤注明确释为司徒与司空。
在明代,“二司”成为二品官员的泛称。因官员品级分为九等,二品属最高级别之一,故以“二司”代指地位显赫的官员。
部分文献将“二司”与明清“两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混淆,但后者实为“两司”,职能与“二司”无直接关联。
该词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汉代多指官职或特定人物,明代则演变为高级官员的代称。如需更完整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及明代职官志等文献。
《二司》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官署的第二处办事处或部门。
《二司》的部首是“二”,笔画数为4画。
《二司》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制。在古代,朝廷设有许多不同的官署,每个官署都负责特定的事务。为了方便管理,一些大的官署被拆分为若干个分支部门,其中第二处或部门被称为《二司》。
《二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二司」。
在古代汉字中,根据不同的时期和书写风格,对《二司》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基本的结构和含义保持一致。
1. 这位官员被任命为《二司》的主管。
2. 他的工作需要经常与《二司》合作。
相关的组词有:二司主管、二司工作、二司事务等。
和《二司》意思相近的词汇有:次室、副司、二厅等。
与《二司》意思相反的词汇可能是一司、一厅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