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司的意思、二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司的解释

(1).指 汉 王尊 、 王骏 。二人皆为司隶校尉,故称。《汉书·叙传下》:“民具尔瞻,困于二司。” 颜师古 注:“二司者,司隶校尉 王尊 劾奏 衡 追奏 石显 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臣,司隶校尉 王骏 劾奏 衡 专地盗土也。”

(2).指司徒、司空。《后汉书·刘恺传》:“频歷二司,举动得体。” 李贤 注:“二司为司徒、司空。”《后汉书·袁绍传》:“太尉 杨彪 ,歷典二司,元纲极位。” 李贤 注:“ 彪 代 董卓 为司空,又代 黄琬 为司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司是汉代对两个重要监察官职的合称,具体指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二者共同负责朝廷的监察、弹劾事务,职权显赫且相互制衡,在汉代政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1. 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始设于汉武帝时期,最初为持节使者,负责监察京师及周边七郡(三辅、三河、弘农)的官员与豪强。其职权包括:

    • 监察百官:可弹劾包括丞相在内的朝廷百官及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 维护治安:统领一支由中都官徒隶组成的武装力量(称为“中都官徒隶千二百人”),负责京师地区的治安与缉捕。
    • 参与朝议:位次在九卿之下,但在司直(丞相属官)之上,有权参与朝廷重大会议。
    • 典兵权:在特定时期(如东汉)甚至拥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司隶校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力,有“卧虎”之称,威震京师。

  2.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西汉时为三公之一)的主要属官,实际掌管御史台(或称兰台)的日常事务。其职权包括:

    • 中央监察:在殿中兰台,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尤其是殿内官员的行为。
    • 典掌图籍秘书:掌管朝廷的档案、律令、图书等重要文件。
    • 外督部刺史:在御史大夫的领导下,负责监督和指导派驻地方的部刺史的工作。
    • 受理奏章:接收和处理公卿百官的奏章。
    • 司法审判:在特定情况下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

      西汉后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的实际长官,地位更加独立和重要。

历史背景与关系

二司并立是汉代强化中央集权、完善监察制度的重要体现。司隶校尉侧重于对京畿地区及中央高官的监察,并拥有一定的军事和治安权;御史中丞则侧重于对朝廷百官的整体监察,并掌管中央档案和指导地方监察。两者职权虽有重叠,但各有侧重,相互监督制约,共同构成了汉代中央监察体系的核心。东汉时期,二司与尚书令在朝会时享有专席独坐的待遇,合称“三独坐”,足见其地位之尊崇。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二司”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汉代含义

  1. 指司隶校尉王尊、王骏
    汉代两位官员王尊和王骏均担任过司隶校尉(监察官职),《汉书·叙传下》记载“困于二司”,即指两人在弹劾权臣时对百姓造成困扰。

  2. 指司徒、司空官职
    司徒主管民政,司空掌管工程,二者均为三公之一。《后汉书·刘恺传》提到“频历二司”,李贤注明确释为司徒与司空。

二、明代含义

在明代,“二司”成为二品官员的泛称。因官员品级分为九等,二品属最高级别之一,故以“二司”代指地位显赫的官员。

三、其他用法

部分文献将“二司”与明清“两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混淆,但后者实为“两司”,职能与“二司”无直接关联。

该词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汉代多指官职或特定人物,明代则演变为高级官员的代称。如需更完整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及明代职官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宥被盖被条避暑饮步斗坛豺牙朝端初古春灌踔行淡宁大舌头达听登来點頭會意雕辂滴定斗米尺布犯吏赙钱官酒孤行己意,孤行己见黑貂之裘黑状胡吹乱嗙翬服昏扰节衣缩食羁孤辑理精诣军仗蜡蜜粮仗炼焦磨治母机攀进凭槛乾支剌清辞丽句全休雀金泥让衅如花似朵审美石首城祀仪岁驾题外屯卫嗢咽轊车翁婿文野问一答十五齐五征飨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