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曲腰高背之疾。泛指年老多病或年老多病之人。 宋 張載 《正蒙·乾稱》:“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又有那真正疲癃殘疾的人,他卻那裡有一日十二個錢來買穀。”
(2).指苦難或苦難之人。 宋 曾鞏 《洪州諸寺觀祈晴文》:“蓋茲疲癃之民,已出旱菑之後,室家凋獘,閭裡愁嗟。” 明 鄭若庸 《玉玦記·交兵》:“ 徐方 枕, 淮 夷靜。疲癃拯,黎庶寧。”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孔王祠》:“ 桂林 除跋扈, 梧 野起疲癃。” 錢玄同 《中山先生逝世後中外各界之評論》:“ 孫先生 這種精神,真是我們這疲癃老朽的民族起死回生的唯一聖藥。”
(3).古代以成年男子高不滿六尺二寸者為疲癃。《文獻通考·戶口一》:“ 如淳 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疇官,高不滿六尺二寸以下為疲癃。”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疲癃之訛》:“今以殘病為疲癃誤也。 服虔 曰:‘丈夫高不滿六尺二寸者為疲癃。’”
疲癃是古漢語中表示病弱衰頹狀态的複合詞,需從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兩個層面解析:
疲
本義指身體勞累、氣力衰竭。《說文解字》釋為“勞也”,《玉篇》引申為“乏也”。古籍中多形容精力耗損,如《史記·項羽本紀》“士卒罷(疲)敝”。
癃
核心含義為衰弱性疾病:
“疲癃”融合二字含義,在古籍中體現為三重内涵:
指因疾病導緻身體機能嚴重受損的狀态。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诏書提及“疲癃羸老”,特指喪失勞動能力的病殘者。
側重年齡因素引發的生理衰退。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描寫“疲癃之軀”,形容老邁龍鐘之态。
偶用于比喻事物衰敗,如宋人文集以“疲癃”喻國勢萎靡(需具體語境判定)。
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疲癃屬同義複用,疲主勞損,癃主病廢,複合後詞義強化。”
《辭源》(修訂本)釋例強調其古代戶籍分類意義:“漢制,疲癃屬殘疾,可免徭役。”印證《周禮·地官》對“癃疾”的賦役豁免記載。
李時珍《本草綱目》将“癃”歸入“小便不利”病症(卷三·百病主治藥),說明該字亦具具體病理指向,與“疲”組合後語義泛化。
參見: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8冊第14頁;
字形解析參《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
社會制度考見《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侯外廬,人民出版社1955)。
“疲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曆史用例
相關成語
字形與詞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引用古語的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文化内涵。
拔難包藏禍心繃場面褊性朝從塵羹塗飯馳系鸱夷子重來寵靈丑巴怪儲號匆冗彈糾得辛敵國通舟杜郵之戮惡聲肥打馮歡折券服禦羹梅貴孽橫折槐實撝奪燋卷基本上繼好即興之作饑虛伎癢捐免句矩昆陵淪照螺蛳殼裡做道場妙語連珠謀猶納鉢内律盤究萍飄謙拒七步秋浪溶溶滟滟事行豎貂添都調氣瘏悴退飛窪子無父無君無為香蒲閑咷氣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