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曲腰高背之疾。泛指年老多病或年老多病之人。 宋 张载 《正蒙·乾称》:“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鰥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醒世姻缘传》第三二回:“又有那真正疲癃残疾的人,他却那里有一日十二个钱来买穀。”
(2).指苦难或苦难之人。 宋 曾巩 《洪州诸寺观祈晴文》:“盖兹疲癃之民,已出旱菑之后,室家凋獘,閭里愁嗟。” 明 郑若庸 《玉玦记·交兵》:“ 徐方 枕, 淮 夷静。疲癃拯,黎庶寧。”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孔王祠》:“ 桂林 除跋扈, 梧 野起疲癃。” 钱玄同 《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外各界之评论》:“ 孙先生 这种精神,真是我们这疲癃老朽的民族起死回生的唯一圣药。”
(3).古代以成年男子高不满六尺二寸者为疲癃。《文献通考·户口一》:“ 如淳 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疲癃。”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疲癃之讹》:“今以残病为疲癃误也。 服虔 曰:‘丈夫高不满六尺二寸者为疲癃。’”
疲癃是古汉语中表示病弱衰颓状态的复合词,需从单字本义与合成词义两个层面解析:
疲
本义指身体劳累、气力衰竭。《说文解字》释为“劳也”,《玉篇》引申为“乏也”。古籍中多形容精力耗损,如《史记·项羽本纪》“士卒罢(疲)敝”。
癃
核心含义为衰弱性疾病:
“疲癃”融合二字含义,在古籍中体现为三重内涵:
指因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的状态。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诏书提及“疲癃羸老”,特指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者。
侧重年龄因素引发的生理衰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描写“疲癃之躯”,形容老迈龙钟之态。
偶用于比喻事物衰败,如宋人文集以“疲癃”喻国势萎靡(需具体语境判定)。
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疲癃属同义复用,疲主劳损,癃主病废,复合后词义强化。”
《辞源》(修订本)释例强调其古代户籍分类意义:“汉制,疲癃属残疾,可免徭役。”印证《周礼·地官》对“癃疾”的赋役豁免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将“癃”归入“小便不利”病症(卷三·百病主治药),说明该字亦具具体病理指向,与“疲”组合后语义泛化。
参见: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第8册第14页;
字形解析参《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
社会制度考见《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侯外庐,人民出版社1955)。
“疲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历史用例
相关成语
字形与词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引用古语的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文化内涵。
安攘百尺杵白黑众宝塔糖北君参订餐风啮雪岑岩产媪缠口汤迟俄储説大矩登高必赋叠嶂滴卢地维都荔短提铳房皇風變凤幄分烟析产革黜鹳鹊官省归老骨盆教本忌斋空居旷旷柳下道儿利吻鹿野苑磨弄努嘴胖唇盘虵平调曲品体僻志迫不得已琪殿琼镜秋碧趋驰让挹三形山水窟设客升船机沈荫衰息索索阗池题柱客痛酷投归箨龙相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