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讓推辭。《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萬姓為心。”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武帝即位告天文》:“僉以百姓須主,萬機難曠,皇靈眷命,非可謙拒。”《舊唐書·禮儀志二》:“臣之愚誠,亦望陛下斟酌繁省,為其節文,不可謙拒,以淹大典。”
“謙拒”是由“謙”和“拒”組成的複合動詞,表示以謙虛的态度拒絕他人的請求或饋贈。《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為“謙遜地推辭”,強調在拒絕過程中體現出禮貌與自抑的态度。該詞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境,例如“他謙拒了媒體采訪”“專家謙拒了高額酬勞”。
從詞性結構分析,“謙”作為狀語修飾核心動詞“拒”,形成偏正關系。這種構詞法在漢語中具有典型性,如“婉拒”“謝絕”等。與直接拒絕不同,“謙拒”隱含着對邀請方的尊重,常伴隨解釋性語句,如“承蒙厚愛,但能力有限”等客套表達。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謙”字本義為“虛心不自滿”,《說文解字》釋“拒”為“止也”,二字結合後衍生出“以謙遜姿态終止某事”的現代語義。在實際應用中,該詞多用于文化禮儀場景,尤其在學術、藝術等領域突顯知識分子的操守,如“作家謙拒文學獎項提名”等報道常見此用法。
權威語料庫顯示,“謙拒”常與“邀請”“聘任”“饋贈”等賓語搭配,其近義詞“婉拒”側重方式委婉,而“謙拒”更強調主體謙卑姿态。例如在《人民日報》某報道中:“院士謙拒了校方提供的專家公寓,堅持住普通教職工宿舍”,此用法典型體現了知識分子淡泊名利的品格。
“謙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謙拒”指以謙虛的态度拒絕他人的好意、幫助或邀請,強調在拒絕時保持謙遜和尊重的态度。該詞由“謙”(謙虛)和“拒”(拒絕)組合而成,既體現了個人的謙遜品質,也表達了對他人心意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剝廬擘面駁蝕布寫裁擇孱庸車衣赤鳳大壩丹愚眈悅刀欛掉攬帝竹二尹放失副葉高榜貢遺怪得光霧龜縮胡蘿蔔素奬砺機勾金風玉露軍樂寬仁大度靈乩隆正羅雀掘鼠綠洲賣鄰冒家梅紅羅眉批腼懼謀幹盤倉披頭謙讓未遑秦鳳岐趨逡廵熱麻麻掃除神示沈隕射罔食變星石限受禅碑疏莽檀密鐵硯網兜晚魄畏慎務須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