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拒的意思、謙拒的詳細解釋
謙拒的解釋
謙讓推辭。《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萬姓為心。”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武帝即位告天文》:“僉以百姓須主,萬機難曠,皇靈眷命,非可謙拒。”《舊唐書·禮儀志二》:“臣之愚誠,亦望陛下斟酌繁省,為其節文,不可謙拒,以淹大典。”
詞語分解
- 謙的解釋 謙 (謙) ā 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謙下。謙讓。謙沖(謙虛)。謙和。謙卑。謙厚。謙遜。謙恭。謙虛。謙受益。 滿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拒的解釋 拒 ù 抵擋,抵抗:拒守。拒敵。抗拒。 不接受:拒絕。拒谏(拒絕勸谏)。來者不拒。 古同“矩”,方陣。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謙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謙拒”指以謙虛的态度拒絕他人的好意、幫助或邀請,強調在拒絕時保持謙遜和尊重的态度。該詞由“謙”(謙虛)和“拒”(拒絕)組合而成,既體現了個人的謙遜品質,也表達了對他人心意的重視。
2.詳細解釋
- 謙遜性:拒絕時注重禮節,避免讓對方感到難堪。例如,面對他人的褒獎或饋贈,以謙方式婉拒。
- 曆史用例: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正式場合的推辭,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提到“天命不可以謙拒”,指帝王對權力的謙讓;《舊唐書·禮儀志二》中也有“不可謙拒,以淹大典”的表述,強調對重大儀節的尊重。
3.使用場景
- 社交場合:如謝絕宴請、禮物或職位推薦時,常用“謙拒”體現禮貌。
- 書面表達: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典籍,現代口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類似表達(如“婉拒”)仍常見。
4.注意事項
- 與“拒絕”的區别:“謙拒”更強調态度上的謙和,而非單純否定。
- 文化背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謙遜是重要美德,因此“謙拒”常被視為修養的體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謙拒:
謙拒是一個常見的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謙和拒。謙的部首是讠,拼音是qian1,筆畫數為4;拒的部首是阝,拼音是ju4,筆畫數為8。
謙拒一詞來源于漢語,它的原始意思是謙虛地拒絕。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有些差異,以繁體字為例,謙的繁體字為謙,拒的繁體字為拒。
以下是一些關于謙拒的例句:
- 他謙拒了别人的好意,不願意接受太多的幫助。
- 面對邀請,她卻以謙拒的态度婉言謝絕。
- 他不會輕易地謙拒别人的請求,總是盡力幫助他人。
以下是一些與謙拒相關的詞語:
組詞:謙恭、謙虛、拒絕、婉拒。
近義詞:謙遜、謙和。
反義詞:驕傲、拒人千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