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鉢的意思、納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鉢的解釋

亦作“ 納寶 ”。契丹語譯音。相當于漢語的“行在”。 遼 、 金 、 元 時國君的行營。 元 周伯琦 《<扈從詩>前序》:“啟行至 大口 ,留信宿,歷 皇後店 皁角 ,至 龍虎臺 ,皆納鉢。猶 漢 言頓宿所也。”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一:“納寶盤營象輦來,畫簾氈暖九重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納鉢”是古代契丹語的音譯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該詞在漢語中對應“行在”或“行營”的概念,特指遼、金、元時期君主外出時的臨時居所或駐紮營地。

  2.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nàbō,兩字均為左右結構。亦作“納寶”,屬于同詞異寫形式。

  3. 詞源與曆史背景
    源自契丹語,後為元朝沿用。例如元代周伯琦在《扈從詩前序》中記載,皇帝巡行至龍虎台等地時,将臨時駐跸處稱為“納鉢”,意為“頓宿所”(即短暫停留的住所)。

  4. 文獻例證
    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提到“納寶盤營象辇來”,此處“納寶”即“納鉢”,描述帝王車駕抵達行營的場景。

“納鉢”是反映遼金元時期遊牧政權政治生活的重要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指代君主移動性駐地的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鉢

納鉢(nà b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納”和“鉢”兩個字組成。以下将對其拆分、來源、繁體字、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提供詳細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纟,糸)是由“纟”部作旁,表示與線、絲相關的事物,同時它也是一個獨體字,擁有縱橫折筆共五畫;鉢(钅)是由“钅”部作旁,表示與金屬相關的物品,它也是一個獨體字,具有縱橫折筆共金字旁造型,總筆畫數為 11。

來源與繁體字

納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詞彙,其中“納”意為接納、收容,而“鉢”則指僧人放置施舍物品的器皿。繁體字寫作“納鉢”,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納鉢的書寫方式會有所變化。具體而言,“納”字的古代常用字形為“納”,以夾心結構呈現;“鉢”字的古代常用字形為“缽”,它是由“钅”部作旁,同時底部又有“皿”字形。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納鉢詞的例句:

1. 他常把空碗放在納鉢中,以示謙卑和感恩。

2. *********會納鉢乞食,以維持生活。

相關詞語

與納鉢相關的詞語包括:

1. 提鉢:指僧人在行乞時,将鉢裝滿施舍物品。

2. 供鉢:指信徒向僧人獻上施舍物品的行為。

3. 入定:指修行者通過專注于特定對象而達到心神安定的境界。

近義詞與反義詞

納鉢的近義詞為“接納”、“收容”,意指接受、收納;反義詞為“拒絕”、“排斥”,強調不接受、不收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