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鉢的意思、納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鉢的解釋

亦作“ 納寶 ”。契丹語譯音。相當于漢語的“行在”。 遼 、 金 、 元 時國君的行營。 元 周伯琦 《<扈從詩>前序》:“啟行至 大口 ,留信宿,歷 皇後店 皁角 ,至 龍虎臺 ,皆納鉢。猶 漢 言頓宿所也。”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一:“納寶盤營象輦來,畫簾氈暖九重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鉢(nà bō)是元代蒙古語詞彙的音譯,特指皇帝出行時的臨時行營或駐跸之所。該詞主要見于元代文獻,反映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與政治制度特點。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本義

    指帝王巡幸、狩獵或征戰途中搭建的臨時營帳,具有移動性特征。元代文獻中常稱“車駕行幸宿頓之所”為納鉢(《中文大辭典》,1962)。

  2. 功能延伸

    後引申為帝王外出時的行宮或臨時行政中心,兼具居住與處理政務的功能。例如《元史·兵志》載:“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遊豫,謂之飛放。其宿頓之所,名曰納鉢。”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特征

  1. 四時遷徙制度

    元代皇帝沿襲遼金“四時捺缽”制度,按季節遷移納鉢地點:春季在灤河(今河北承德一帶),夏季在察罕腦兒(内蒙古錫林郭勒),秋季在龍岡(河北張北),冬季在冀州(河北冀縣)。

  2. 政治象征意義

    納鉢不僅是居所,更是國家權力移動的象征。重大朝會、外交接待常在納鉢舉行,如馬可·波羅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在納鉢接見使臣的場景(《馬可·波羅遊記》卷三)。

三、文獻例證

四、現代研究參考

據北京大學曆史學系研究,納鉢制度體現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其選址多兼顧水草資源與戰略防禦需求。台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亦指出,納鉢的布局仿照蒙古包形制,外圍設“禁圍”警衛,内部按等級劃分區域。


參考文獻來源

  1. 《元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
  2. 楊鐮《元代文學編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元朝捺缽制度新探》
  4. 台灣“中研院”《遼金元捺缽制度的文化嬗變》(2018)

    注:古籍原文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現代研究文獻可通過知網(cnki.net)或JSTOR平台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納鉢”是古代契丹語的音譯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該詞在漢語中對應“行在”或“行營”的概念,特指遼、金、元時期君主外出時的臨時居所或駐紮營地。

  2.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nàbō,兩字均為左右結構。亦作“納寶”,屬于同詞異寫形式。

  3. 詞源與曆史背景
    源自契丹語,後為元朝沿用。例如元代周伯琦在《扈從詩前序》中記載,皇帝巡行至龍虎台等地時,将臨時駐跸處稱為“納鉢”,意為“頓宿所”(即短暫停留的住所)。

  4. 文獻例證
    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提到“納寶盤營象辇來”,此處“納寶”即“納鉢”,描述帝王車駕抵達行營的場景。

“納鉢”是反映遼金元時期遊牧政權政治生活的重要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指代君主移動性駐地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花白相人絆鞿碧溜承序趁試絺褐垂教出污泥而不染催科黛文道義之交反供反間改步高嚴公仆穢荒毀瘠胡整茄克戒晨金翅擘海捐佩軍屬泠綸珑松論辜媒諓秘軌囊裝南蠻鴃舌畔戾咆勃噴燈缥氣貧不學儉菩薩魚竊桃輕盈清尊绮繡溽夏三三五五撒吣升發深室谂熟侍視使下松果孫絡太妃談古說今天空實驗室鼍矶脫落頑坐無量壽佛香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