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鸱夷子皮 。 唐 李白 《古風》之十八:“何如 鴟夷子 ,散髮棹扁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範公石湖》:“豈 鴟夷子 成功於此,扁舟去之。”《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 範蠡 乃 越國 之上卿,因獻 西施 於 吳王 夫差 ,就中取事,破了 吳國 。後見 越王 義薄,扁舟遨遊五湖,自號 鴟夷子 。”參見“ 鴟夷子皮 ”。
“鸱夷子”是中國古代曆史與文學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鸱夷子”即“鸱夷子皮”,是春秋時期越國謀臣範蠡歸隱後的化名。其名稱來源與“鸱夷”(皮革制成的酒囊)相關,可能暗含自嘲為“盛酒的皮囊”,或紀念曆史事件(如吳國忠臣伍子胥被裝入鸱夷沉江的典故)。
範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因察覺越王薄義,選擇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并化名“鸱夷子皮”隱居經商。他先後在齊國、陶地(今山東定陶)從事貿易,自稱“陶朱公”,成為富商典範,後世常用其名象征“急流勇退”的智慧。
部分資料(如)提到“鸱夷子”有“背叛者”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來源,主流觀點仍以範蠡别號為核心。推測這一歧義可能源于對“鸱夷”本義(酒囊或流放罪人的皮袋)的誤讀。
“鸱夷子”主要指向範蠡歸隱後的身份,承載着曆史人物的傳奇經曆與傳統文化中隱逸精神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細節,可參考《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或權威辭書(如《國語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