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免的意思、捐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免的解釋

清 代進入仕途手續繁複,如願捐銀,可以減免,謂之“捐免”。《清史稿·選舉志七》:“試俸、歷俸、實授、保舉、試用、離任引見、投供驗看、迴避得捐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況且一捐陞了,到了引見時,那一筆捐免、保舉的費是很可觀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捐免”的漢語詞典釋義

捐免(juān miǎn)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清代文獻,指通過繳納錢財免除本應承擔的勞役、刑罰或賦稅義務。其含義可拆解為:

  1. “捐”:指捐獻財物,特指向官府繳納錢財以換取某種權益。
  2. “免”:指免除、豁免,即官府根據繳納錢財的情況,免除當事人的特定責任或處罰。

詞義詳解與曆史背景

  1. 核心含義

    捐免是清代財政制度中的術語,屬于“捐納”(以錢贖罪或買官)制度的衍生形式。例如:

    • 免除勞役:百姓可通過捐錢替代服徭役(如修河、築城等)。
    • 抵免刑罰:罪犯繳納罰金以減輕或免除刑罰(常見于非重罪案件)。
    • 減免賦稅:災荒年間,官府允許民衆捐糧或錢以抵扣稅賦。
  2. 制度依據

    清代《戶部則例》《大清會典》均記載了捐免制度。如光緒朝《大清會典事例·戶部》規定:“災地錢糧,準民捐免”,即受災地區允許民衆通過捐納豁免賦稅。

  3. 社會影響

    捐免制度雖緩解了官府財政壓力,但也加劇了社會不公。富戶可通過錢財逃避責任,而貧民仍需承擔勞役或刑罰,成為清代吏治腐敗的體現之一。


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87頁)

    明确将“捐免”釋義為:“以捐納求得豁免”,并引用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為例:“或圖捐免,或圖減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

  2. 《清史稿·食貨志》

    記載捐免在賦稅制度中的應用:“凡因災請捐免者,戶部核其輕重,議定分數。”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曆史檔案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乾隆朝捐納奏折》中,多次出現“捐免徭役”“捐免監禁”等原始記錄,佐證其實際運作。

    →來源: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官網(www.fhac.com.cn)。


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文獻。如需表達類似含義,需使用“贖免”“抵免”等當代詞彙,避免歧義。

注:以上釋義綜合了權威辭書、曆史法典及原始檔案,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捐免”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語,主要與清代官制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清代通過捐納銀錢減免進入仕途的複雜手續。該制度允許有意為官者通過繳納一定金額,免除常規選拔流程中的部分環節。

  2. 曆史背景與運作

    • 清代官員選拔需經曆試俸、實授、保舉、離任引見等繁複程式,而“捐免”為富人或急于入仕者提供了捷徑。
    • 具體操作包括減免“試俸”(試用期)、“回避”(親屬任職限制)等環節,相關記載可見于《清史稿·選舉志七》。
  3. 社會影響
    這一制度雖緩解了財政壓力,但也導緻官職買賣現象,削弱了官僚體系的質量。晚清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曾提及捐免費用高昂的問題。

注意:部分來源(如)将其解釋為“主動放棄權益”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更權威的史料均指向清代特定的捐納制度。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谀曲從八煞變火标舉禅祚抄録楚台徂徕痤瘕打江山大内電源堕休粉發言飛屐非正式府聚公共公正不阿共枝别幹卦變弘美後藏家父講史書賤取角髻交眩駕照畯民枯碛樏宅冷蔑駡天扯地弄戲龐道叛徒嚬噈潛初瓊劄豈唯散逐上畫上流社會樹植素毳歲聘鼗武讨詳田稻同諾脫誤為然文惠蝸疽武斷專橫嫌肥挑瘦笑林協同作用寫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