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事迹。《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後世者,以為天下緻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務一也。”《北齊書·李希光傳》:“ 蕭軌 、 王敬寶 事行,史闕其傳。” 明 宋濂 《故溫州路總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銘》:“ 彥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
(2).行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韓詩外傳》卷二:“上之人所遇,色為先,聲音次之,事行為後。”《太平廣記》卷一八三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盧光啟》:“ 唐 末舉人,不問事行文藝,但勤於請謁,號曰精切。”行,舊讀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則從傭俗,事行則遵傭故。”
(4).指社會倫6*理關系。《禮記·樂記》:“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 鄭玄 注:“以象事行,宮為君,商為臣。” 孔穎達 疏:“以象事行者,謂使人法象五聲,是事行也;若宮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事行漢語 快速查詢。
“事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詳細解釋:
事迹
指具體的行為或成就,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事件。例如《管子·正世》中提到五帝三王“成功立名,顯于後世”,即通過事迹彰顯功績。
行為與品行
強調個人的道德操守或日常行為規範。《荀子·儒效》主張“有益于理者立之”,即根據道德标準選擇行為;《韓詩外傳》則提到評價人時“色為先,事行為後”,反映古代對品行的重視。
行事或做事方式
指具體的行動準則或方法。《荀子·王制》中“事行則遵傭故”說明做事需遵循傳統規範。
社會倫理關系
源自《禮記·樂記》,以音律象征社會等級,如“宮為君,商為臣”,通過五聲映射君臣民等倫理秩序。
如需進一步分析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管子》《荀子》等文獻原文。
《事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亻”、“亠”和“行”三個部首,總共有8個筆畫。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使用較少,更多地作為姓氏出現。
《事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發音與現代有很大不同。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對于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
《事行》的繁體字為「事行」。
根據古代典籍和銘文,可以發現古時候《事行》的寫法多種多樣,無統一規範。如:事行、事行、事⻂、事⻄、世行等等。
1. 他的一舉一動都體現着他的事行。
2. 在工作中恪盡職守是一種好事行态度。
事行者、行事、從事行業、事行哲學、事行民衆
事情、行為、行動、作為、舉動
懶散、停滞、不作為、袖手旁觀、消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