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事行的意思、事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事行的解釋

(1).事迹。《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後世者,以為天下緻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務一也。”《北齊書·李希光傳》:“ 蕭軌 、 王敬寶 事行,史闕其傳。” 明 宋濂 《故溫州路總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銘》:“ 彥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

(2).行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韓詩外傳》卷二:“上之人所遇,色為先,聲音次之,事行為後。”《太平廣記》卷一八三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盧光啟》:“ 唐 末舉人,不問事行文藝,但勤於請謁,號曰精切。”行,舊讀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則從傭俗,事行則遵傭故。”

(4).指社會倫6*理關系。《禮記·樂記》:“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 鄭玄 注:“以象事行,宮為君,商為臣。” 孔穎達 疏:“以象事行者,謂使人法象五聲,是事行也;若宮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事行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事行”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均屬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已較少單獨使用該詞:

一、指具體的事務或行為 此義強調“事”作為具體要做的事情或行動。

例證:

《荀子·正名》載:“正義而為謂之行,正義而為謂之事。” 意指符合道義的行為稱為“行”,符合道義的事務稱為“事”。此處“事”與“行”對舉,均指具體作為。

《漢書·元帝紀》記:“癸酉,令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顔師古注:“事行,謂行事也。” 此處“事行”即指辦理事務的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二、指公務出行或執行任務 此義特指因公外出或履行職務的行程。

例證: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載:“(更始元年)九月,三輔豪桀共誅王莽……時漢兵已入洛陽,乃遣使持節北徇幽、冀,事行郡國。” 此處“事行”指奉命巡視郡國的公務行程。

《宋書·禮志五》記:“諸鎮常行,車前後不得過六隊,白直隊主不在其限。” 其中“常行”即指日常公務出行。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

小結:“事行”的核心語義聚焦于事務的執行 或公務的履行,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行為”還是“行程”。古典文獻用例顯示該詞多用于官方文書或史籍,體現其正式語體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事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詳細解釋:

  1. 事迹
    指具體的行為或成就,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事件。例如《管子·正世》中提到五帝三王“成功立名,顯于後世”,即通過事迹彰顯功績。

  2. 行為與品行
    強調個人的道德操守或日常行為規範。《荀子·儒效》主張“有益于理者立之”,即根據道德标準選擇行為;《韓詩外傳》則提到評價人時“色為先,事行為後”,反映古代對品行的重視。

  3. 行事或做事方式
    指具體的行動準則或方法。《荀子·王制》中“事行則遵傭故”說明做事需遵循傳統規範。

  4. 社會倫理關系
    源自《禮記·樂記》,以音律象征社會等級,如“宮為君,商為臣”,通過五聲映射君臣民等倫理秩序。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分析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管子》《荀子》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半導體三極管貶處抃風儛潤賓氓癡耍酬賽瓷注辭宗得兔忘蹄的這調年丁倒低仰惡頭兒販賤賣貴發冢忿疐馮闌福州戲垓下歌過給耗顇荷珠宏敞鹄嶺皛耀膠緻揭車誡防街壘精礦卷須辣撻廪秩籬畔劉公勇龍盞露腳綿絨鬧妝内像匿堯钤決惬心貴當情思棋聖鹙鸧秋葉秋酎聲施師言説豫特遣填拊髫羁王卒無影無形想開鮮醲寫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