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變換朔日。指經過一個月。朔,農曆初一。 晉 葛洪 《抱樸子·極言》:“若令服食終日,則肉飛骨騰;導引改朔,則羽翮參差,則世閒無不信道之民也。”
(2).更改正朔。借指改換朝代。 清 吳偉業 《蕭史青門曲》:“扶攜夫婦出兵間,改朔移朝至今活。” 鄒魯 《四川光複》:“乃知革命黨有所别于異姓改朔者矣。”
「改朔」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詞彙,其本義指更改月份或曆法,後引申為政權更疊或重大制度變革的象征。具體解析如下:
「改」意為變更、調整;「朔」原指農曆每月初一,引申為曆法起始點。二字組合最初指調整月份或修訂曆法,例如古代新政權建立時,常通過「改朔」确立新曆法以彰顯正統性。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改朔」最早見于《尚書》對夏商周曆法更替的描述。
隨着語義發展,「改朔」成為政權更疊的代稱。《禮記·大傳》提及「改正朔,易服色」,其中「正朔」即指曆法起始,改朔行為成為朝代更替的标志性儀式。例如《後漢書》記載王莽篡漢後「改朔用夏正」,通過曆法改革強化政權合法性。
該詞衍生出兩類關聯含義:
當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例如錢鐘書在《管錐編》引述唐代文獻時,仍保留「改朔」的原初語義。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曆史詞彙」,建議在學術性文本中使用。
“改朔”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曆史和文化層面的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改”指改變、調整,“朔”原指農曆每月初一,也代指曆法或時間起點。因此,“改朔”字面意為改變月份或年份的起始時間,後引申為調整計劃、方向或策略。
字面含義
政治象征意義
比喻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法變遷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曆史類文獻或權威字典(如、4、6)。
飙驅賓待乘骢絺裘俦侶詞狀湊攏猝暴帶引搭羅點瑟放翻放體飯腥發身飛驿負急負浪貢公管誰筋疼害氣耗耗橫越黃褐侯拒地濬塹匡君蠟珀麟鳳龜龍賃力陋族陸風麻将牌棉花鬧亂篇幅平刑癖氣岐伯竊桃兒犬禍軟脂三忘深喏神知適如順幸嗣育俗計陶範統帶頹發萬生翫谑委泊沩仰握篆無名之璞效順笑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