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炭的意思、履炭的詳細解釋
履炭的解釋
比喻經曆艱難。《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濕,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
詞語分解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 炭的解釋 炭 à 把木材和空氣隔絕,加高熱燒成的一種黑色燃料:木炭。炭素。炭筆。炭畫。 像炭的東西:山楂炭。 煤:石炭。焦炭。泥炭。 冰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履炭(lǚ tàn)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腳踩炭火”,後引申為經曆極大危險或承受深重苦難的象征性表達。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故來源及語義演變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面釋義與古籍出處
-
字義分解
-
典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注引《魏略》:
“臣初受封,策書曰:‘植受茲青社,封于東土,以屏翰皇家,為魏藩輔。’而所得兵百五十人……履炭者相隨也。”
此處曹植以“履炭”比喻自身處境艱險,如履火炭㊟。
二、引申義與文學化表達
-
比喻義
- 極端險境:如《晉書·宣帝紀》“履冰而知寒,履炭而知熱”,強調親曆危難後的深刻認知。
- 自我犧牲:道教典籍《雲笈七籤》載“履炭吞刀”之術,形容修行者忍受肉體痛苦以證道心㊟。
-
文化象征
古代文獻中常與“蹈火”并用(如《漢書·蒯通傳》“赴鼎镬、蹈白刃”),成為不畏艱險、舍身取義的精神符號,多見于描述忠臣烈士或宗教苦修。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履炭”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
- 保留古義:如“革命志士履炭前行,終得光明”㊟,喻指曆經磨難。
- 修辭弱化:偶見于“履炭之痛”等短語,形容心理煎熬或事業困境,但已脫離物理場景。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8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釋義鍊接(需訂閱訪問)
- 《三國志集解》,盧弼注,中華書局,1982年。
- 《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協會編,華夏出版社,1995年。
“履炭”從具體行為演變為文化隱喻,其核心始終圍繞以身涉險的勇氣與苦難的象征意義,是漢語中承載曆史厚重感的獨特詞彙。
㊟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公開鍊接,出處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履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 發音:lǚ tàn
- 字面結構:“履”意為踩踏,“炭”指燒紅的煤塊,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行走在火炭上”。
- 比喻義:形容身處極其艱難或危險的境地,需經曆嚴峻考驗。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濕,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
此句通過“踐冰履炭”強調君臣共同曆經艱險的處境。
- 語境:多用于描述需共同承擔風險或克服極端困難的情景,帶有文學性和曆史厚重感。
例句與延伸
- 造句示例:
“在創業初期,團隊如履炭般應對市場挑戰,最終迎來轉機。”()
- 近義詞:如履薄冰、赴湯蹈火
- 文化内涵: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堅韌品格的推崇,常用于強調逆境中的堅持。
“履炭”通過具象的“踩火炭”場景,隱喻人生或事業中的巨大挑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三國志》原文或相關成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按理百忍半絲半縷本姓碧岑波黎播鼗鸱張魚爛垂年純狐達棱冬冬聲髵髵發孚發旺蜂生負挈腐朽甘泉必竭鍋夥汗流浃膚呵诘後媽懷什解谕警昏進退觸藩記曲娘子疾豎捐輸拉把來勁馬鬣蠻聲獠氣南河濃妝淡抹朒朓拍花扁舟興盡扡擔竅奧挈眷羣英阮肇啬恡衰劣疏理塑料譚宴跳白果痛诮馱價望頂無全武政鄉郡鄉厲相時而動祥物小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