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劉邦的意思、劉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劉邦的解釋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漢(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故人亦稱沛公。劉邦排行第三,所以有時也叫他劉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劉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是中國曆史上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高祖”,谥號“高皇帝”。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符號角度,其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層:


一、核心釋義:人名與曆史身份

劉邦作為專有名詞,特指西漢開國君主(公元前202年-前195年在位)。據《漢語大詞典》,“邦”本義為“封建諸侯的封國”,引申指“國家”。劉邦之名契合其終結秦末亂世、建立統一王朝的曆史功績,其姓名已成為“開創性君主”的代稱。


二、曆史定位:從平民到帝王的象征

《辭海》定義劉邦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強調其“由基層亭長起義反秦,最終建立漢朝”的傳奇經曆。其生平濃縮了“知人善任”(如重用張良、韓信)、“靈活應變”(楚漢戰争以弱勝強)等政治智慧,被《中國曆史大辭典》列為“平民逆襲的經典範式”。


三、文化符號:漢民族與漢文化的奠基者

劉邦所創立的“漢朝”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核心标識:

  1. 民族命名:漢族、漢語、漢字皆源于漢朝國號;
  2. 制度傳承:确立儒家治國框架,影響後世兩千年;
  3. 文學原型: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成為“草莽英雄”的文學典型。

附:“邦”字解析

據《說文解字》,“邦,國也。從邑,豐聲。”其字形由象征城邑的“邑”與表音的“豐”構成,本義指分封的諸侯國。劉邦之名暗含“建立國家”的隱喻,與其曆史角色高度契合。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2.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線上版
  3.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網絡擴展解釋

劉邦(前256年-前195年),字季,沛縣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朝開國皇帝,對中華文明的統一和漢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影響。

一、生平軌迹

  1. 出身與早年
    劉邦出身農家,性格豁達不羁,不喜農事,仰慕戰國信陵君,曾隨張耳遊曆。秦朝時擔任泗水亭長,因私自釋放押送役夫逃亡,藏匿于芒砀山,逐步聚集反秦勢力。

  2. 起兵反秦
    陳勝起義後,劉邦響應號召,攻占沛縣自稱“沛公”。後投奔項梁,共立楚懷王。公元前207年,他率軍攻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廢除苛法并“約法三章”,赢得民心。

  3. 楚漢争霸
    項羽分封諸侯時,劉邦被封為漢王。經四年戰争,他于垓下之戰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二、治國成就

  1. 政治制度
    推行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削弱諸侯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九章律》規範官員行為。

  2. 經濟政策
    實施“休養生息”,減輕賦稅,鼓勵農耕和手工業,促進戰後經濟恢複。

  3. 文化影響
    尊崇儒學,設立太學,為儒家成為主流思想奠定基礎;整合各地文化,推動漢民族認同的形成。


三、曆史評價

劉邦以平民身份成就帝業,被贊為“中國第一位布衣皇帝”。他善于用人(如蕭何、張良、韓信),兼具權謀與容人之量,司馬遷評價其“大度”“好謀能聽”。其統治奠定了漢朝四百餘年基業,對後世制度和文化影響深遠。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廢具作備埽灑豳谷闡揚光大朝籍車槥陳州粜米赤銅春岑此以代用品遞頓低腰幹村沙幹爹高山滑雪狗中龜玉毀椟海北海腹楷木極歡卷迹卷葉蟲舉縮竷竷闚觊潰濫聯合機廉均龍睛露白地牛漫污綿綿牛具千軍易得,一将難求傾飐窮日取别然疑仞識論茹筆弱尚審拟神魚史撰水檻疏辟疏語私求肅慎之矢泰昭湯泉通眉偷油兒團攣讬翼僞臣五勞下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