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頭散發,衣襟向左邊開。古指東方、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束,含有落後、不開化之意。後亦借指異族入主。語出《論語·憲問》:“微 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被,通“ 披 ”;衽,同“ 袵 ”。 宋 文惟簡 《虜廷事實·披秉》:“胡兒自古以來,披髮左袵,習以為俗。”亦省作“ 披髮 ”。 清 方文 《舟過蕪湖寄懷沉昆銅》詩:“四海倏披髮,中原誰枕戈。”
“披發左袵”是“披發左衽”的異體寫法,其中“袵”同“衽”(rèn),指衣襟。這一成語源自《論語·憲問》,用于形容古代少數民族的裝束,後引申為被異族統治或文化淪陷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引申意義
指代異族入侵或中原文化被少數民族同化,暗含對文明衰落的感歎。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華夷之辨的思想,體現了中原文化對自身禮儀制度的優越感,以及對異族統治的排斥。後世常用于警示文明存續的重要性。
提示:更多用例可參考《論語》及曆代注釋,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披發左袵》這個詞來自于《論語·季氏》這篇經典文獻中的一句話:“少者宜披發而左袵。”
在這句話中,“披發”指的是開放地束發,不盤起來;“左袵”是指穿着的衣服。整體理解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應該開朗自由地束發,穿着舒適。
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将《披發左袵》拆分如下:
披(手):扌(3畫)
發(髟):髟(10畫)
左(人):人(2畫)
袵(衣):衤(5畫)
《披發左袵》一詞來源于孔子所著《論語·季氏》一文。《論語》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哲學思想。
《披發左袵》的繁體寫法為「披髮左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總體上,句子《少者宜披發而左袵》的漢字寫法大緻保持不變。
這個詞組通常單獨使用,沒有固定的例句。但可以根據其意思進行一些拓展:
由于《披發左袵》是一個詞組,一般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它的近義詞可以是開朗自由,穿着舒適等。反義詞則可以是束發盤起來,整齊穿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