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仁的意思、成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仁的解釋

[*** for a righteous cause] 原指成就仁德,現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殺身成仁

成仁取義

詳細解釋

成就仁德。後指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後漢書·杜根謝弼等傳贊》:“ 弼 忤宦情, 雲 犯時忌。成仁喪己,同方殊事。” 唐 李颀 《登首陽山谒夷齊廟》詩:“畢命無怨色,成仁其若何。” 陳毅 《梅嶺三章》詩:“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成仁”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核心圍繞“為正義事業犧牲生命”展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詞源

  1. 原指成就仁德
    該詞最早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處強調為維護仁德(儒家最高道德準則)而獻身,如《後漢書》記載的“成仁喪己”典故()。

  2. 與“取義”并稱
    常與“取義”連用為成語“成仁取義”,源自《孟子·告子上》“舍生而取義”,指為正義事業犧牲生命()。

二、引申與演變

  1. 擴展至正義犧牲
    後世将“成仁”引申為為民族大義或崇高理想獻身,如陳毅詩句“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2. 現代俗語用法
    現代口語中衍生出“不成功便成仁”的表達,表示孤注一擲的決心,但此用法已偏離原義()。

三、典型用例

四、文化意義

“成仁”體現了儒家對道德氣節的推崇,成為中華文化中“舍生取義”精神的象征,常與“氣節”“忠誠”等價值觀關聯。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相關成語分析,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仁(chéng rén)這個詞在漢語中意指舍己救人、舍生取義的行為。它的拆分部首是「成」和「仁」,「成」是表達完成、達到的意思,「仁」則表示仁慈、善良。根據拆分部首,可以猜測到這個詞的意思大緻是達到仁慈的境地。 「成仁」這個詞來源于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以成德為本,立身行仁以為基」。這句話意味着成就自己的道德修養是人們立足社會的根本,而行善行仁則是立身之本。由此可見,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成仁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 關于成仁的繁體寫法,一般來說是「成仁」兩個字的正式繁體字寫法。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可能會采用不同的字形或者是古體字。 以下是成仁這個詞的例句: 1. 救人于危難之際是成仁的最高境界。 2. 他舍棄自己的利益,為了救助别人而成仁。 關于組詞,成仁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組成新詞,例如「成仁合義」(指以身許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成仁近仁」(指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仁愛之心)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成全」、「舍己為人」等詞來代替成仁表達相似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舍己救人」的相反含義「損己救人」或「保己常康」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