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太師。上古三公之一。《書·微子》:“ 微子 若曰:‘父師、少師, 殷 其弗或亂正四方。’” 孔 傳:“父師,太師。”《漢書·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師位而典之。” 顔師古 注:“父師,即太師, 殷 之三公也。 箕子 , 紂 之諸父而為太師,故曰父師。”
(2).即大司成。太子的師傅,掌國學之教。《禮記·文王世子》:“樂正司業,父師司成。” 孔穎達 疏:“父師,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 孫希旦 集解:“父師,即大司成也。樂正掌國學之政,故世子之學業,樂正之所主;大司成總國學之教,故世子學業之成,大司成之所主也。”
(3).上古告老還鄉的大夫。《儀禮·鄉飲酒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賔介” 漢 鄭玄 注:“古者年七十而緻仕,老於鄉裡。大夫名曰父師,士名曰少師。”
(4).對長者的尊稱。《漢書·叙傳上》:“是所望於父師矣。” 顔師古 注:“齒為諸父,尊之如師,故曰父師。”
(5).對師長的敬稱。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於是推本 堯 舜 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 宋 周必大 《池陽四詠》之二:“向來稍喜《唐風集》,今信 樊川 是父師。”
(6).指*********傳教士。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洎 元 明 時,雖有一二景教父師,以教理暨曆算質學于 中國 ,而其道非盛。”
“父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上古三公之一(太師)
指商周時期的三公之一,位列高位,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例如《尚書·微子》記載:“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孔安國注解“父師”即為太師。箕子在商朝時曾任此職(《漢書·五行志》)。
太子師傅(大司成)
專指負責教導太子、掌管國學教育的官職。《禮記·文王世子》提到:“父師司成”,即大司成需培養太子的德行與學識,與樂正共同執掌國學教育。
告老還鄉的大夫
上古時期,年滿七十辭官返鄉的大夫被稱為“父師”,如《儀禮·鄉飲酒禮》鄭玄注:“大夫名曰父師,士名曰少師”。
對長者的尊稱
用于尊稱德高望重的長輩,如《漢書·叙傳》中顔師古注:“齒為諸父,尊之如師,故曰父師”。
對師長的敬稱
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以此詞表達對先賢的敬重,擴展為對師長的泛稱。
基督教傳教士(近代擴展義)
部分文獻提到該詞在近代曾被用來指代傳教士,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官職、尊稱展開,前四項為古籍明确記載的用法,後兩項屬後世擴展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