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父師的意思、父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父師的解釋

(1).即太師。上古三公之一。《書·微子》:“ 微子 若曰:‘父師、少師, 殷 其弗或亂正四方。’” 孔 傳:“父師,太師。”《漢書·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師位而典之。” 顔師古 注:“父師,即太師, 殷 之三公也。 箕子 , 紂 之諸父而為太師,故曰父師。”

(2).即大司成。太子的師傅,掌國學之教。《禮記·文王世子》:“樂正司業,父師司成。” 孔穎達 疏:“父師,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 孫希旦 集解:“父師,即大司成也。樂正掌國學之政,故世子之學業,樂正之所主;大司成總國學之教,故世子學業之成,大司成之所主也。”

(3).上古告老還鄉的大夫。《儀禮·鄉飲酒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賔介” 漢 鄭玄 注:“古者年七十而緻仕,老於鄉裡。大夫名曰父師,士名曰少師。”

(4).對長者的尊稱。《漢書·叙傳上》:“是所望於父師矣。” 顔師古 注:“齒為諸父,尊之如師,故曰父師。”

(5).對師長的敬稱。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於是推本 堯 舜 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 宋 周必大 《池陽四詠》之二:“向來稍喜《唐風集》,今信 樊川 是父師。”

(6).指*********傳教士。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洎 元 明 時,雖有一二景教父師,以教理暨曆算質學于 中國 ,而其道非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父師是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典籍用例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一、古代對告老歸鄉大夫的尊稱

指退休返鄉的卿大夫,因其德高望重,常被鄉人尊為師長。

典籍依據:

《儀禮·鄉射禮》鄭玄注:“父師,大夫七十緻仕(退休)老歸鄉裡者。”

《尚書·微子》載商周時稱德高望重的老臣為“父師”“少師”,如商纣王時期的箕子被尊為父師。


二、“父”與“師”的合稱

  1. 字面義:父親與師長。

    例:《聊齋志異·嬌娜》中孔生言:“父師俱在,仆何敢妄言!”

  2. 引申義:兼具養育與教導職責的長者,強調道德教化功能。

    例:明代士大夫常以“父師”自喻教化鄉民之責(參考《明儒學案》)。


補充說明

“父師”偶作“太師”别稱,如《宋史·職官志》載太子太師可尊稱“父師”,但此用法較少見。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父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1. 上古三公之一(太師)
    指商周時期的三公之一,位列高位,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例如《尚書·微子》記載:“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孔安國注解“父師”即為太師。箕子在商朝時曾任此職(《漢書·五行志》)。

  2. 太子師傅(大司成)
    專指負責教導太子、掌管國學教育的官職。《禮記·文王世子》提到:“父師司成”,即大司成需培養太子的德行與學識,與樂正共同執掌國學教育。

  3. 告老還鄉的大夫
    上古時期,年滿七十辭官返鄉的大夫被稱為“父師”,如《儀禮·鄉飲酒禮》鄭玄注:“大夫名曰父師,士名曰少師”。

  4. 對長者的尊稱
    用于尊稱德高望重的長輩,如《漢書·叙傳》中顔師古注:“齒為諸父,尊之如師,故曰父師”。

  5. 對師長的敬稱
    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以此詞表達對先賢的敬重,擴展為對師長的泛稱。

  6. 基督教傳教士(近代擴展義)
    部分文獻提到該詞在近代曾被用來指代傳教士,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官職、尊稱展開,前四項為古籍明确記載的用法,後兩項屬後世擴展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弓白行簡傍妻辨囿步曲不慭呈藝吹火竄附摧志屈道打參打照堆集如山耳順之年惡物方颡帆具貢藝钴鉧潭豪勁華旦黃桑火戲兒賈平凹禁帑究而言之連串良俊戀胊聯綴立射木椎赧顔苟活排扺跑腿七了八當氣力勤勩企足矯首熱盤上蟻子三部伎桑戶桊樞晱晱深虛世譜書冊説笑死闆俟望俗物泰逢讨教甜絲絲绨繡同伴玩牌無迹小伯下台希臘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