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賢的意思、避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賢的解釋

猶讓賢。 晉 葛洪 《抱樸子·知止》:“告退避賢,潔而且安。”《北齊書·文宣帝紀》:“靜言大運,欣於避賢,遠惟 唐 虞 禪代之典,近想 魏 晉 揖讓之風。”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避賢方有日,非敢愛微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賢”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主動讓位給有才能的人,通常用于官員辭去職位時的謙辭,表示自己讓出位置以容納更有德才的人士。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避”意為“避開”、“退讓”。
    • “賢”指“賢能的人”、“有德行才幹的人”。
    • 因此,“避賢”字面意思是“避開賢者”,引申為主動辭去職位,以便讓位給更賢能的人。這是一種自謙的說法,表示自己不如後來者賢能,故而讓位。其本質是推崇賢能、謙遜退讓的行為或言辭。
  2. 語境與用法: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尤其是在官員上表辭官或表達退隱意願時最為常見。使用者常以此表明自己并非因過失或被迫離職,而是出于為國家和君主考慮,主動讓賢。
    • 最著名的例子是唐代宰相李適之在被李林甫排擠罷相後所作的詩句:“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此處的“避賢”即是他對自己被罷相一事的委婉且略帶自嘲的說法,表面意思是自己讓位給賢者(實指李林甫),暗含無奈與諷刺。這個典故極大地普及和固化了“避賢”一詞的用法和含義。
    • 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謙遜、尊重賢才、重視人才更替的價值觀。
  3. 詞義辨析:

    • 謙辭性質: “避賢”在具體語境中通常是當事人(辭官者)的自謙之詞,并非完全客觀描述其離職原因。有時(如李適之例)甚至帶有反諷意味。
    • 與“讓賢”的關系: “避賢”與“讓賢”意思非常接近,都表示讓位給賢者。“避賢”更側重于“主動避開(職位)”,而“讓賢”更側重于“主動讓出(職位)”,兩者細微差别在于動作的側重點,但核心精神一緻。在實際使用中常可互換或并用。
    • 與“禅讓”的區别: “禅讓”特指古代帝王将帝位讓給他人(通常是異姓),涉及最高權力的和平交接,範圍更窄,儀式性更強。“避賢”則可用于一般官職的辭讓,範圍更廣。

權威引用參考:

“避賢”是一個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謙遜美德和尊賢重才思想的特定詞彙,主要指官員主動辭去職位以讓位給更有才能的人,常用作辭官時的謙辭。

網絡擴展解釋

“避賢”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為主動讓位給有才能的人,即“讓賢”。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史記·萬石君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唐代李適之《罷相作》:“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 《北齊書·文宣帝紀》提到禅讓時使用“避賢”,強調政權交接的正當性。
  2. 語境應用:

    • 多用于官員辭官、權力交接場景,如“避賢路”表示讓出職位供賢者施展才能。

三、相關擴展


四、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埃穢按勞取酬遨步白夜飽看把翫篦梳不廷穇子成方出定調換鬥風風軔豐上削下高爵重祿狗腿差軌論閨庭鬼酉漢日天種何得涸澤而漁渾同降書節馬解勸酒痕即溫聽厲軍副可怖口詞鲙刀狂瘖闊港理産廪秋六堂耄荒門捆明滴溜冥界猱升貧顇遷避謙儉前科區配十二金人石盆首陽束流綀囊唆激所央望橹舞館小寝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