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粗布衣服。語出《左傳·闵公二年》:“ 衛文公 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楊伯峻 注:“大布衣、大白冠,所以示儉。” 卷盦 《蔽廬叢志序》:“太羹玄酒,沃脣不旨; 劉 冠 衛 布,入市則譁。”
“衛布”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衛布”指粗布衣服,多用于形容簡樸的服飾。其拼音為wèi bù,注音為ㄨㄟˋ ㄅㄨˋ。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闵公二年》記載:“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描述衛文公(衛國君主)身着粗布衣、頭戴素色絲帛冠,以節儉治國。
後世引用
清代學者楊伯峻在注釋中強調,衛文公的服飾是“示儉”的象征,體現其克己複禮的治國理念。近代文獻《蔽廬叢志序》也以“劉冠衛布”對比不同階層的服飾,凸顯衛布的樸素特質。
部分資料(如)提到“衛布”引申為“保家衛國的人”,認為其代指衛國士兵或守護者。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讀。
如需更完整考據,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衛布》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用于衛生目的的布料。它可以指代毛巾、面巾、手帕等等。
衛(韋)是《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拼音為“wèi”,表示腰革。 布(巾)也是《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拼音為“bù”,表示紡織品。
這兩個字的筆畫分别為衛(韋)的六畫和布(巾)的巾的五畫。
《衛布》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繁體字中,《衛布》的書寫形式為「衛布」。
在古代,衛布可以用不同的漢字來寫,例如:衛布、衞布。
1. 她搽了一塊濕衛布在額頭上。
2. 我把衛布扔進洗衣機裡清洗。
衛生、衛生間、衛生紙、毛巾
面巾、手帕、擦布
碎紙、殘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