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衙門中的差吏。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那裡面又沒官僚,又沒王條,又沒公曹,又沒囚牢。”
“公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公曹(拼音:gōng cáo)指封建衙門中的差吏,即古代官府中負責執行公務的低級官吏。該詞由“公”和“曹”兩個上下結構的漢字組成,其中“公”表公共、官方,“曹”在古代指分科辦事的官署或部門。
本義
最初指官員或官署中的辦事人員,後逐漸演變為對衙門差吏的統稱。例如元代雜劇《東堂老》中提到的“沒公曹”,即形容沒有官府差役的環境。
引申義
在成語或文學語境中,“公曹”可暗喻官場腐敗現象,形容官員之間勾結行惡。例如《詩經·小雅·公曹》中已有相關記載,成為後世讨論權力濫用的典故。
“公曹”一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演變或具體案例,可參考《詩經》相關篇章或元代戲曲文本。
公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公”和“曹”兩個字組成。
“公曹”這個詞的部首是“曰”,讀音為“yuē”(聲調為第三聲)。其中,“公”的拆分部首是“十”;“曹”的拆分部首是“曰”。筆畫數分别為“4”和“11”。
“公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最早見于《尚書·公曹》。在古代,公曹是指政府機構中負責文書、文件和檔案管理的部門,負責文案的起草、歸檔和保存等工作。
由于公曹的職責非常重要,因此在後來的使用中,公曹逐漸轉變為對官署、機關的總稱,用以指代政府或官府的各個部門。
“公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公曹」。
在古代,公曹的寫法可能會有不同的變體形式。例如,公曹的舊式字體寫作「公草」,其中的“曹”字前部分由“艹”代替。
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使用公曹這個詞語進行構造句。例如:
政府的公曹管理着國家機密文件的存檔和保密工作。
公曹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公曹科:指政府機關中負責科研和技術管理的部門。
公曹人員:指在公曹工作的人員。
公曹的近義詞是公莊、公職、官曹;反義詞則可以是民間、民間組織、非政府部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