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譯館的意思、四譯館的詳細解釋
四譯館的解釋
清 代所設掌管接待四方鄰國貢使和翻譯邊疆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 清 龔自珍 《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原其故,由百務一諉之四譯館監督,而本司無權也。”參閱《清會典·禮部十四·會同四譯館》。
詞語分解
- 四的解釋 四 ì 數名,三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肆”代):四方。四邊。四序(即“四季”)。四體(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隸、篆四種字體)。四庫(古籍經、史、子、集四部的代稱。亦稱“四部”)。四君子
專業解析
四譯館是中國明清時期中央設置的專門負責翻譯事務及接待周邊民族或國家使臣的官方機構。其名稱中的“四”并非确指四個方向或四種語言,而是泛指四方、周邊;“譯”即翻譯;“館”指機構或場所。其核心職能在于處理與周邊藩屬國及外邦交往中的語言文字溝通事宜,是當時國家外交與民族事務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沿革與性質
- 前身與演變:四譯館的前身可追溯至明代的“四夷館”。明永樂五年(1407年),為適應與周邊民族和外國交往的需要,朝廷設立四夷館,隸屬翰林院,主要負責翻譯朝貢文書及培養翻譯人才。清代沿襲此制,順治元年(1644年)改稱“四譯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其與會同館(負責接待使臣)合并,統稱為“會同四譯館”,隸屬禮部。
- 隸屬關系:作為中央官署,四譯館(及其後續的會同四譯館)直接受禮部管轄,體現了其在國家禮儀性外交和民族事務中的重要地位。
核心職能
- 語言文字翻譯:
- 文書翻譯:負責翻譯周邊藩屬國、部族及外國進呈的奏表、文書,以及朝廷下達給它們的诏敕、谕令等官方文件。
- 口語翻譯:在朝觐、宴會、貿易等外事活動中,為外國或少數民族使臣提供口譯服務,确保溝通順暢。
- 語文教學:館内設有分館(如回回館、百夷館、高昌館、緬甸館等),負責教授和學習相關民族或國家的語言文字,培養專業翻譯人才(“譯字生”)。
- 外交接待輔助:與會同館協同工作,在接待來華使團時,承擔語言溝通任務,是保障朝貢體系順利運行的關鍵環節。
- 文化溝通橋梁:通過翻譯活動,促進了中原王朝與周邊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理解。
曆史意義
四譯館的設立與運作,集中反映了明清兩代中央政權對邊疆治理和對外關系的重視。它是中國古代官方翻譯制度和外交管理制度發展的重要體現,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隨着近代外交格局的變化和西方列強的沖擊,傳統的朝貢體系及相應的翻譯機構逐漸衰落,會同四譯館最終在清末的官制改革中被裁撤。
主要參考來源:
- 中國曆史研究院相關研究論述(基于《明史·職官志》、《清史稿·職官志》等原始史料)
-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官制講座》相關内容
- 國家圖書館藏《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四譯館是明清兩代設立的官方翻譯機構,主要職能為處理外交事務中的語言翻譯及接待鄰國使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定義與職能
四譯館是清代對明代“四夷館”的改稱,負責翻譯邊疆民族及周邊國家的語言文字,并接待貢使。其職能包括:
- 翻譯管理:處理朝貢文書、外交文件的翻譯工作;
- 語言教學:培養譯字生、通事(翻譯人員),教授多種語言;
- 外交接待:協同禮部主客司管理外事活動。
2.曆史沿革
- 明代:初設“四夷館”,隸屬翰林院,分設多語種館(如蒙古、女真、西番等)。
- 清代:順治年間沿襲明制,改稱“四譯館”,乾隆十三年(1748年)與會同館合并為“會通四譯館”,隸屬禮部。
3.機構設置
- 人員配置:設監督(主管官員)、譯字生(翻譯學員)、通事(專職翻譯)等;
- 合并調整:乾隆時期精簡機構,整合翻譯與外交職能,提升效率。
4.文獻記載
清代學者龔自珍在《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中提到,四譯館曾集中處理外交事務,導緻禮部其他部門職權受限。另據《清會典》記載,其具體職責由禮部統一規範。
四譯館是明清外交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當時中央政權對多語言翻譯和邊疆治理的重視。其演變過程也體現了清代對外交往制度的調整與完善。如需更詳細史料,可參考《清會典》或相關曆史檔案。
别人正在浏覽...
白茸茸拔授背若芒刺步步為營怆天呼地辭去竄命蹙沓導産地權低偎杜郵發簾風風傻傻福人負要傅翼該切隔牆怪誕詭奇黑度僵蠶艱酷焦杯錦心舉止失措鍞锵淩制邏逮硵砂孟姜女妙語如珠靡堅不摧難受鬧跑肚蹑蹻擔簦陪告披挂千子鞭清議堂七十二行三大殿賞擊閃擊戰沈澱盛齒畲菑收譽衰次帥行思想内容素颷胎養谷鐵骊未冠題隈枝魏珠五言古詩喜見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