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所設掌管接待四方鄰國貢使和翻譯邊疆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 清 龔自珍 《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原其故,由百務一諉之四譯館監督,而本司無權也。”參閱《清會典·禮部十四·會同四譯館》。
四譯館是明清兩代設立的官方翻譯機構,主要職能為處理外交事務中的語言翻譯及接待鄰國使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四譯館是清代對明代“四夷館”的改稱,負責翻譯邊疆民族及周邊國家的語言文字,并接待貢使。其職能包括:
清代學者龔自珍在《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中提到,四譯館曾集中處理外交事務,導緻禮部其他部門職權受限。另據《清會典》記載,其具體職責由禮部統一規範。
四譯館是明清外交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當時中央政權對多語言翻譯和邊疆治理的重視。其演變過程也體現了清代對外交往制度的調整與完善。如需更詳細史料,可參考《清會典》或相關曆史檔案。
《四譯館》是一個詞語,指的是在明代官方設立的四個翻譯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對外進行翻譯工作,将外國的文獻、學術著作等翻譯成漢語,以促進國内外的文化交流和學術研究。
《四譯館》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四個部分:四、譯、館。
其中,“四”是一個數詞,表示數量為四。
“譯”是一個動詞,表示翻譯的意思,用于表達将外文轉化為漢語文字。
“館”是一個名詞,指大型的機構或建築物,用于收藏、陳列或展示特定的事物。
部首方面,數詞“四”屬于“一”部首,動詞“譯”屬于“言”部首,名詞“館”屬于“阜”部首。
根據字典統計,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8畫。
《四譯館》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官方為了推動國内外的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設立了四個翻譯機構,分别命名為“四譯館”。這種設立翻譯機構的做法,在明朝末期逐漸被廢棄。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四譯館”這個詞可能有一些變化。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演變過程中經曆了一些改變,但基本的意思是相同的。
1. 明朝時期的“四譯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等都是現代社會常見的“館”類機構。
組詞:翻譯、文化、交流、學術
近義詞:四處翻譯所、翻譯機構、四方譯館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